经济学人:
1931年竣工的帝国大厦仅用410天便拔地而起。同年动工的胡佛大坝原计划七年完工,最终提前两年落成。这般建设速度如今已成天方夜谭——去年全美半数建筑企业报告商业项目遭遇延误或烂尾;2008年加州选民批准建设的洛杉矶至旧金山高铁,原定2020年通车,如今竣工至少要推迟十年。
美国的基建困局正成为特朗普的执政难题。尽管他将"对等关税"实施日期再次推迟至8月1日,但其通过保护主义重振制造业的决心丝毫未减。问题在于:美国能否快速建成再工业化所需的工厂、仓库和桥梁?若想赢得人工智能竞赛,政府还需加速数据中心和电力基建建设。
需求激增与效率滑坡形成尖锐矛盾。全美最大商业建筑商特纳建筑报告,2025年一季度订单积压量同比激增20%,但工期延误和成本超支仍难避免。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自2000年以来下降8%,同期私营部门整体效率却提升54%。住宅建筑领域同样严峻:当前每名员工建房效率与九十年前相当,导致住房短缺和价格飞涨。行业碎片化、监管过度与投资不足共同酿成这一困局。
行业高度碎片化首当其冲。全美约75万家建筑企业,数量是制造业的三倍,但产值占比仅为后者一半。哈佛大学达米科的研究显示:500人以上建筑企业人均效率是100-499人企业的两倍,更是20人以下小微企业的四倍。特纳、柏克德等巨头虽承接大型商业项目,实际施工多分包给地方中小企业,形成多层转包体系。住宅建设同样如此,繁复的协调、谈判与支付环节严重拖累进度。建材分销领域也呈碎片化,库存不足加剧延误。
监管重压抑制行业整合。自1970年代以来,日益庞杂的建筑法规不仅延缓项目审批,更迫使企业钻研各州乃至城镇间差异化的建筑规范。全国性巨头往往被迫依赖地方承包商,后者在招工方面确有优势——这对长期面临用工荒的建筑业至关重要。
资本投入持续萎靡。微利运营的中小承包商无力投资省力技术,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显示:美国建筑企业平均资本支出仅占营收3%,远低于其他行业13%的水平。技术应用因此严重滞后:项目管理软件尚未普及,更遑论人工智能;每10万名建筑工人仅配备6台机器人,与制造业近3000台的规模相去甚远。尽管建筑项目难以像工厂那样全自动化,但砌砖、焊接、搬运等耗时工序完全可由机器人代劳。
破局之路何在?特朗普承诺削减联邦建筑管制:7月1日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拟放宽工地照明等标准确有助益。但其驱逐非法劳工政策将加剧用工荒,钢铁等建材关税更推高建设成本。行业整合初现端倪:德勤报告显示并购活动升温,两大建筑商Flatiron与Dragados年初完成合并,私募基金正积极收编专业承包商。
供应链也在加速整合。建材分销商QXO以110亿美元收购Beacon Roofing Supply后,掌控全美1/5屋面材料市场。家装连锁巨头家得宝近期以55亿美元截胡QXO对GMS的收购,展现向承包商供货领域扩张的野心。QXO首席执行官布拉德·雅各布斯指出:"数字化供应链、优化建材流通能显著提升效率,当前危机真实存在。"让建筑业走出困境,将成为所有基建项目中最艰巨的工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