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
单伟健是PAG的执行主席,PAG是一家专注于亚洲的私募股权公司。
人民币被低估了。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证据:香港居民,由于其货币与美元紧密挂钩,周末纷纷涌向深圳购物,那里的物价只有香港的一半。
《经济学人》的巨无霸指数显示,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售价为6.01美元,而在中国仅售25.5元人民币(约合3.60美元),这意味着人民币被低估了约41%。这个以汉堡价格为基准的轻松幽默的指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为正式的购买力平价估值结果非常接近,后者显示人民币对美元被低估了约50%。
2024年,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为19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29万亿美元)的65%。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为38万亿美元,比美国高出31%。由此看来,未来五年内人民币逐步升值至少50%,将目前的低估幅度缩小至25%以下,对中国而言既可行又有利。稳定的升值将提振国内消费,并改善贸易关系。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理论上货币价值应进行调整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除非资本账户失衡能够抵消,否则经常账户赤字会引发货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涨——直至赤字收窄。盈余则会促使货币升值,从而逆转这一趋势。然而,中国已连续32年保持经常账户盈余,远远超过其资本账户赤字,并积累了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任何央行都无法对抗市场力量,但它可以有效地塑造市场预期,引导市场回归基本面。历史提供了先例。1993年,人民币兑美元的非官方汇率一度跌至11元人民币(而官方汇率为5.8元人民币)。1994年1月1日,中国统一实行双轨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7元人民币,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升值。此后三十年间,人民币汇率从未低于这一水平。
同样,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当大多数地区货币暴跌时,中国承诺不贬值人民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在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再次重申了这一决心。当北京展现出明确的承诺时,市场就会跟随——而强势货币会形成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尽管自2023年以来中国GDP保持了5%的年均稳定增长,但为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亟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转向内需。人民币走强将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提高家庭购买力,从而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从目前的约53%提升至2023年的86%。
怀疑论者援引日本“失去的十年”,将经济衰退归咎于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大幅升值。但这种类比并不成立。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近年来,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下跌,导致家庭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依然脆弱。因此,家庭囤积了大量现金:到2024年,中国家庭银行存款将达到23万亿美元,比GDP高出20%以上。人民币逐步升值将有助于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提振消费信心。此外,中国拥有比日本更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在零通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仍然很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必须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比例)徘徊在6%以上(而美国为0%,欧盟和日本为1%)。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条件已经成熟,但需要循序渐进地升值,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出口部门的影响。如果五年内升值50%,将加速中国经济向高质量、消费驱动型发展转型,并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同时,也有助于缓解中国贸易伙伴对贸易不平衡的担忧。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中点”上下2%的区间内波动。近期,央行将中点设定在升值趋势上,这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央行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合理的。然而,迄今为止,这种转变还比较谨慎;央行可能会采取更大胆的政策,引导市场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