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人工智能”的博文

如果人工智能股票市场崩溃了怎么办?

经济学人: 自2022年通用人工智能聊天系统(GPT)发布以来,美国股市市值已上涨21万亿美元。仅亚马逊、博通、Meta和英伟达等十家公司就贡献了55%的涨幅。所有这些公司都对人工智能充满热情,而且并非只有它们。今年亮起,IT投资热潮贡献了美国全部GDP增长;今年迄今为止,西方风险投资的大部分都流向了人工智能公司。 市场如此火爆,是因为许多人相信人工智能将改变经济。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投资者最近认为,人工智能的规模将“与工业革命不相上下,甚至更大”。去年,资产管理公司Atreides Management的加文·贝克(Gavin Baker)在一期播客中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物奋力追求技术破坏他们的公司带来的“迄今为止数千或数千的价值”,他们“正在竞相创造一个数字之神”。这种信念足以证明任何尝试都是合理的。 人工智能真的会变得像神一样吗?也许吧,但瑞银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迄今为止的收入“令人失望”。根据我们的推测,西方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从这项技术中获得的总收入目前为每年 500 亿美元。尽管此类收入增长迅速,但仍低于另一家银行摩根士丹利预测的 2.9 万亿美元全球新数据中心投资的2%——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能源成本。同时,收入转化为利润的程度还不明确。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结论是,95%的组织从生成人工智能投资中获得了“零回报”。 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人工智能投资是否已经变得非理性。对冲基金 Praetorian Capital,“环球电讯重生了”,该公司在互联网时代大肆建设跨洲零部件。瑞银的另一份报告认为,“该领域的估值确实在亮红灯,几乎没有稀疏的空间”。私人投资公司 Apollo 的 Torsten Slok 指出,人工智能股票的估值比 1999 年的互联网股票高。就连 Open AI的老板、人工智能最狂热的传播者之一萨姆·奥尔特曼也敲响了警钟。“我们是否处于投资者整体对人工智能过度兴奋的阶段?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奥特曼及其同事还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现象:新出现时出现泡沫是正常的。“科技热情总是领先于科技现实,”另一家银行高盛的前分析师迈克尔·帕雷克(Michael Parekh)表示。“历史告诉我们,重大技术创新时期往往即将着眼于投机性泡沫,投资者对生产力的真正进步反应过度,”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2018年的一项学...

台积电 8 月份销售额增长 34%,这是人工智能需求强劲的最新迹象

 BBG: 台湾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8 月份营收增长 34%,表明全球对尖端 AI 硅片的需求持续增长。 英伟达公司(Nvidia Corp.) 的主要芯片制造商 上个月 公布的 售额总计新台币3358亿元(约合111亿美元)。分析师平均 预计9月份当季销售额将增长约25%。 台积电是后ChatGPT时代人工智能热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为它在英伟达加速器(训练算法的黄金标准)的生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家台湾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最先进芯片生产商,其芯片为 苹果公司 的iPhone提供芯片。 人工智能的持续增长让投资者更加相信,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支出将持续增长,这得益于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周二, 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 公布了积极的云业务前景,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希望,其股价飙升至历史新高。上周,博通公司(  Broadcom Inc.) 股价 上涨,此前有报道称,该公司已获得与 OpenAI 联合开发的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芯片订单 。

对神级大模型的信仰正在动摇

经济学人:  这对苹果这样的AI落后者可能是好消息 当科技界谈论大语言模型(LLM)进展乏力时,常以智能手机作类比。 OpenAI 的 ChatGPT 问世之初的革命性,堪比苹果2007年推出 iPhone 。但人工智能(AI)前沿的进展已开始变得像乏善可陈的手机升级,而非真正的突破。OpenAI的最新模型 GPT-5 就是明证。它引发的关注甚至低于预计将于9月9日发布的苹果最新产品iPhone 17。 生成式AI最前沿改进速度放缓,是大模型未能达到炒作预期的迹象之一。可以说更重要的信号是更小更灵活的替代模型兴起,它们正受到企业界青睐。许多公司更青睐可量身定制满足特定需求的专属模型。这些所谓的小语言模型(SLM)比全能大模型更便宜,后者如神谕般的智能可能显得多余。正如科技公司 IBM 的AI模型研究主管戴维·考克斯(David Cox)所言:"你的HR聊天机器人不需要懂高等物理。" 小模型不仅可像通过云服务提供商那样轻松运行在公司内部IT系统上,对AI智能体也可能更有用。这些智能体可协助或替代人类完成工作任务。更小的体量使小模型特别适合手机、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等对能效和速度要求极高的设备中的AI。如果它们持续变得更可靠,或将证明苹果等设备制造商决定不随大流斥巨资投资云端大模型是正确的。 **小即是美** 大小模型并无精确定义。区别在于训练参数量——即模型"大脑"中帮助理解数据的数值设置量。大模型参数达数千亿,小模型训练参数可能在400亿或更少,微型模型甚至少于10亿。 小模型训练方式的改进助其追赶大模型能力。小模型日益由大模型"教导",而非自行爬取网络学习。基准测试公司 Artificial Analysis 表示,在各种测试中,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近期发布的 90亿参数模型Nemotron Nano 表现优于社交媒体巨头Meta4月发布的参数量大40倍的Llama模型(见图)。后来者居上正成为常态。科技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莫希特·阿加瓦尔(Mohit Agwal)指出:"如今的小模型比去年的大模型能力强得多。" 更优性能吸引了企业客户。IT预测机构高德纳(Gartner)表示,大模型的幻觉等已知缺陷已引发"用户疲劳"。企业转而需要基于行业数据精细...

中国正以开放模型悄然超越美国 OpenAI及其他实验室该有多担忧?

经济学人: 就在美国科技巨头斥巨资打探竞争对手专有人工智能(AI)模型秘密的同时,中国正在上演另一场较量。斯坦福大学的AI专家吴恩达(Andrew Ng)最近称之为中国更开放的大语言模型(LLM)构建者之间"达尔文式的生死搏斗"。它们的竞争热情应当给西方敲响警钟。 今年1月,中国初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免费提供了一款以极低成本开发出的先进AI模型,震惊了全球股市。自那以来,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开发的模型继续悄然在海外获得关注。当创业者走进美国大型风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简称a16z)的办公室时,如今他们的初创企业很可能正在使用中国制造的AI模型。a16z的合伙人马丁·卡萨多(Martin Casado)表示:"我会说有80%的可能性他们在使用中国的开源模型。" 严格来说,中国擅长的是开放权重模型。与公开分享源代码供任何人修改的开源软件不同,大多数非专有大语言模型只提供它们在训练过程中习得的数值参数(即"权重"),而不提供源代码或底层数据。但不管你怎么称呼它们,在今年的各种智力测试中,中国发布的模型表现优于Meta等美国公司发布的类似开放模型。此外,它们的能力正在逼近最优秀的专有模型。 ChatGPT的开发企业OpenAI证明了这带来的压力。2010年代中期,它推广了更开放的AI开发方法(它的名字OpenAI即由此而来),但为了赚钱和防止日益强大的AI被滥用,它在2020年转向只销售专有大语言模型。然而最近,它发现客户对开放权重模型(包括来自中国的模型)的使用有所增加,因此也想加入这场竞争。本月,它发布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款开放权重语言模型,名为gpt-oss。 使用小写字母命名耐人寻味。该模型相对较小。同一周,OpenAI发布了备受期待但令人失望的最新专有模型GPT-5。这样的时间安排让OpenAI对开放性的拥抱显得三心二意。其他美国公司的努力可能也是如此。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非营利组织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的阿里·法哈迪(Ali Farhadi)表示,中国企业全力以赴,公开发布它们最优秀的模型,而美国企业则把"光鲜亮丽的新东西"作为专有模型。"尽管我们大家都很难接受,但我认为我们现在...

美国人工智能热潮如何挤压其他经济领域

 经济学人: 如果 说人工智能 模型有故乡,那很可能是弗吉尼亚州北部的阿什本,就在华盛顿 特区 郊外。飞往杜勒斯机场的乘客,如果留意窗边的座位,可能会注意到郊区一排排死胡同旁,矗立着一排白色屋顶的箱子。这些数据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的一部分,去年,该集群消耗了弗吉尼亚州主要电力公司四分之一以上的电力。 美国国内普遍存在经济放缓的担忧,高利率和关税混乱给大部分经济领域带来压力。但是,这些政策对于企业建设 人工智能所需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却收效甚微。过去一年,美国实际 GDP 增长 2%,其中约六分之一 来自对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包括芯片)以及数据中心的投资。再加上为 人工智能 模型供电的电网升级,以及软件本身的知识产权价值,有人估计,这一繁荣对实际 GDP增长的贡献高达 40%。对于一个仅占美国 GDP 总量几个百分点的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 人工智能的 建设 并非寻常的投资热潮。直到最近,大型科技公司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其盈利和现金储备。如今,即使对于这些巨头来说,建设规模也过于庞大,因此他们开始转向借贷。他们建设数据中心,相信 人工智能 将在几年内推动经济的爆炸式增长,从而刺激对计算能力的需求。这不像建造房屋或工厂。这是一个高回报、赢家通吃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诸如借贷成本之类的普通担忧很容易被忽略,而且极具诱惑力。 大型科技公司正在这么做。面对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建设 人工智能 基础设施的决心,更高的利率几乎无法起到任何威慑作用。电力成本也同样如此:建设千兆瓦级数据中心(所需电力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计划越来越流行。 图表:《经济学人》 如果以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历史为鉴,那么这股热潮可能还会持续更久。当时,构建互联网所需的高成本技术持续多年,对 GDP 的影响远超美国迄今为止经历的 人工智能(见图1)。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早期人们对 人工智能 的热情 甚至超过了互联网早期。尽管 千禧年 时代的种种兴奋,但很少有人预料到网络会带来大规模自动化或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增长。如今,这两项预测在硅谷人中 已成为主流 。 问题在于,正是这个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力的行业,却在挤压其他产出。例如,房屋建筑商无法对更高的借贷成本掉以轻心。数据中心也通过维持高昂的能源价格,限制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截至2025年,美国人均电费已上涨7%,至少部分原因是...

Vibe Coding 初创公司 Lovable 计划明年实现年销售额 10 亿美元

 彭博: 瑞典人工智能初创公司Lovable 今年7月宣布,自己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引起轰动。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这种势头不会停止。 Lovabl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安东·奥斯卡(Anton Osika) 周四向彭博电视表示:  “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 他表示,公司每月新增的年化经常性收入在800万至1500万美元之间,计划到年底实现年化总销售额2.5亿美元。他还补充道,公司预计未来12个月销售额将达到10亿美元。 Lovable 成立于 2023 年底,是领先的氛围编码提供商之一,为人们提供无需任何编程知识即可构建应用程序和网站的工具。它是几家资金雄厚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一,这些公司依赖于 OpenAI 、Anthropic 和谷歌的强大模型,并且日益与这些公司展开直接竞争。 上周,OpenAI 发布了其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 GPT-5。这家加州公司表示,该模型可以轻松创建网站并调试计算机代码。Lovable 是该模型的早期测试合作伙伴。 Osika 否认 OpenAI 会蚕食 Lovable 的增长,并指出他的公司提供诸如质量保证和安全等任务的功能。“它能帮你做的远不止编写代码,”他说。他还补充道,Lovable 拥有约 25 万付费客户。 这家初创公司在7月份的一轮融资中估值达到18亿美元, 成为欧洲最大的人工智能新秀之一 。当月,奥斯卡在公司 网站 上写道,Lovable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亿美元,而八个月前,该公司的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美元。 奥斯卡周四表示,Lovable 明年可能会筹集更多资金,但目前“资金并不紧张”。 上个月, Lovable 竞争对手 Windsurf 的领导团队因一项许可协议 而跳槽至谷歌 ,此举 因抛弃该初创公司的其他员工而受到 广泛批评。 奥斯卡告诉彭博电视台,如果大型科技公司提出收购Lovable的类似报价,他将会拒绝。“我会坚决反对,”他说。

中国在开源AI领域领先,令美国政界和硅谷不安

WSJ: 中国欲将其开源人工智能(AI)模型打造成全球标准,这一雄心令美国公司和政策制定者警觉,他们担心美国模型可能会被超越,并积极采取行动应对这一威胁。 今年以来,中国在AI领域接连取得进展,一开始是1月份横空出世就广受赞誉的 DeepSeek 及其R1推理模型。随后是阿里巴巴(Alibaba)的通义千问( Qwen ),以及自7月以来涌现的一系列其他模型,如月之暗面(Moonshot)、智谱(Z.ai)和MiniMax。 这些模型都有可供用户免费下载和修改的版本。这种通常被称为开源或开放权重的方法,正在推动中国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采用。 那些一直保持其模型闭源的美国公司正感受到压力。8月初,ChatGPT的开发商OpenAI发布了首个开源模型,名为 gpt-oss 。 技术发展史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行业在起步阶段群雄逐鹿,最终演变成少数几家公司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微软(Microsoft)的桌面Windows操作系统、谷歌(Google)的搜索引擎,以及用于智能手机的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都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历史还告诉我们,成为行业标准的争夺战不一定由技术最先进的参与者赢得。易得性和灵活性也发挥著作用,这正是中国在开源AI领域的进展令华盛顿和硅谷许多人担忧的原因。 在7月份发布的一份AI行动计划中,特朗普(Trump)政府表示,开源模型“可能在某些商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成为全球标准”。该报告呼吁美国建立“基于美国价值观的领先开放模型”。 PHOTO: 图片来源:ALEXANDRA CITRIN-SAFADI/WSJ 就目前而言,开源AI领域的赢家回报甚微,他们花费数亿计美元开发模型,却没有直接回报。但那些锁定用户的公司或许能够依托免费业务部分顺带销售其他服务,就像谷歌将其搜索、YouTube和其他创收产品与Android操作系统捆绑提供一样。 Android本身就是开源的,并且建立在Linux之上,后者是一个在业界仍被广泛使用的开源操作系统。 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将开源作为加速新兴技术发展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允许每个用户查看代码并提出改进建议。中国官员不仅在AI领域,还在操作系统、半导体架构和工程软件方面鼓励开源研发。 研究公司 Omdia 专注于AI的分析师 Lian Jye Su 说,由于担心与美国技术的联系被切断,中国正在将开源项目作为战略后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