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中国经济”的博文

WSJ:中国富人扎堆移居日本,并大举购置房产

图片
对中国zzzz制度的不满以及经济放缓助推了这波移民潮,这些移民帮助提振了东京的高端房地产市场。 Tomo Hayashi,摄于他位于东京的家中。 图片来源:NORIKO HAYASH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iho Inada 2024年5月3日 去年,作为一家金属贸易公司老板的中国人Tomo Hayashi搬到了东京。他很快取了一个日本名字,花了约合65万美元购入一套滨水豪华公寓,今年3月他的家人也来到这里与他团聚。 许多中国富豪正在推动东京高端房产热潮并重塑东京的城市形象,45岁的Hayashi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两个儿子刚开始就读于日本一所小学。 据房产经纪人和其他关注这波移民潮的人士称,对中国政府专制政治制度的不满在新冠疫情时期的突然封控中爆发,此后不满情绪有增无减,助推了这波移民潮。这些人士称,中国经济放缓和股市的低迷也在促使富人离开中国。 和许多中国买家一样,Hayashi避谈国内政治,他说举家搬到东京是个挑战。“但我们喜欢日本,喜欢这里的美食、文化、教育和安全,”Hayashi说。 日本并不是中国人寻求移民备选方案的唯一避风港。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都在吸引中国移民的国家之列,而香港居民则经常前往英国。 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国人来说,距离中国仅几小时航程的日本一些城市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由于日圆疲软,日本的房价对外国人来说较低,他们很容易购买房产。而且日本的书写系统部分使用汉字,因此新移民可以更容易地自己找到路。 跟踪全球移民趋势的Henley & Partners去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这一年中国高净值人士移居海外的净总数将为13,500名,使中国成为全球高净值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这家位于东京的川菜馆深受住在附近住宅楼的中国人的喜爱。 图片来源:NORIKO HAYASHI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截至去年年底,日本约有82.2万名中国居民,比前一年增加了6万人,是近年来的最大增幅。 东京房地产经纪人Osamu Orihara是一名出生在中国的归化日本公民,他说,与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相比,他的收入增长了两三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买家的推动。 Orihara说,与过去不同的是,想要获得长期签证的人更多了。 根据不动产记录,在Hayashi所居住的48层大楼

华尔街日报:中国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但势头有所减弱

图片
中国最新一批工厂活动数据显示,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继续增长,但在经济不利因素持续存在之际,可能失去了一些动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第二个月显示扩张,但幅度有所放缓。4月份的制造业PMI从3月份的50.8降至50.4,但仍高于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经济学家的预测值50.2。该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活动萎缩。 一项民间指标也显示制造业持续增长,这项指标更侧重于私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财新传媒(Caixin Media)和标普全球(S&P Global)公布的4月份中国通用制造业PMI从3月份的51.1升至51.4,为2023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财新智库(Caixin Insight Group)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这标志着该指数已经连续六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提升,这与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改善的情况一致。 上述一系列数据公布之际,中国经济的复苏迹象使人们对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望实现5%左右的年增长目标产生了希望。然而,一系列高频指标中的疲弱情况使人们对房地产行业低迷等问题的担忧依然存在,这促使经济学家呼吁采取更大胆的政策支持,以支撑脆弱的经济复苏。 深圳一栋在建住宅楼。房地产行业是中国关注的一个焦点。 图片来源: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尽管周二的数据预示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复苏短期内应会持续,这主要归功于财政支持,但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警告说,中国仍面临诸多风险。凯投宏观中国经济主管Julian Evans-Pritchard称,这些风险包括外国贸易壁垒的威胁、房地产建设的进一步下滑以及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预算外支出的回落。 Advertisement - Scroll to Continue 房地产行业约占中国经济活动的四分之一,尽管政府出台了救市措施,但该行业的危机仍无缓解迹象。官方数据显示,1-3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5%,降幅较今年前两个月有所扩大。 野村经济学家在上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称,真正的问题所在仍然是崩溃的房地产行业;到目前为止,房地产市场几乎没有出现自然再平衡。 野村经济学家表示,购房需求依然疲软,这使得房地产价格保持在较低

中国房地产泡沫早有警示信号,为何无人悬崖勒马? - 华尔街日报

纽约对冲基金经理奎林(Parker Quillen)在中国北方参观一个名为天津环亚国际(Tianjin Goldin Metropolitan)的华丽新项目时,他想知道开发商究竟会用何种方式吸引客户。 该项目的公寓起价为100万美元,此外,还计划建造一座比帝国大厦还高大的写字楼、一座歌剧院以及若干购物中心和酒店。项目总面积将超过摩纳哥的土地面积。 有吸引买家的计划吗?奎林问道。带他参观的营销代理回答说,马球。 奎林记得那人答道:“正是。” 这位营销人员当时身着马球服,带着奎林穿过一个内有100多匹马球马的马厩。奎林询问了环亚的创始人是否对该项目进行过可行性研究。该营销人员说不知道。这名创始人是一位靠销售电脑显示器致富的亿万富翁马球爱好者。 奎林说:“然后我就明白了,这个项目的想法是,国际高管会来到天津,在这里设立公司总部,理由是他们喜欢马球。”他表示:“我当时想,天哪。” 回到纽约后,奎林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对中国房地产类股的做空押注中。 那是2016年,正是中国房地产热潮刚刚兴起的大好时光。即便在那时,对于任何一个有心观察的人来说,真相都显而易见: 这股热潮已经变成泡沫——而且很可能会以非常糟糕的结局收场。 然而,泡沫继续恶化,因为没有人希望盛宴终结。中国的开发商、购房者、房地产中介,甚至是为这场繁荣提供资金支持的华尔街银行,都忽视了警示信号。 开发商在投行人士和律师的帮助下,想方设法掩盖他们背负的债务金额。购房者虽然怀疑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但还是在继续买房。寻求丰厚回报的中外投资者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资金。 大家当时都有一个似乎无懈可击的假设,即中国政府绝不会允许房地产市场崩溃。中国人把大部分财富都投资在了住房上。如果允许楼市暴跌,民众的大部分积蓄可能会化为乌有,对共产党的信心也会涣散。 现在,中国正为没有及早采取行动控制这一切付出代价。 目前已有50多家中国开发商拖欠国际债务。专注中国房地产的民间智库可研(Keyan)称,约有50万人失去了工作。全中国约有2,000万套住宅尚未完工,估计需要4,400亿美元才能完工。 3月份,中国主要城市二手房价格下跌5.9%。地方政府由于失去了向开发商出售土地的收入,在偿还债务方面面临困难。随着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加大,整体经济变得脆弱。房地产和相关行业一度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 “一文不值” 2016年,

吕德文:2024年新春调查:基层存在撂挑子、脱实向虚、折腾等潜在风险

   本文作者:吕德文 ,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城乡社会观察和基层治理研究。      1、经济下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工业园区的工厂普遍开工不足,几个厂子订单不少,但利润率下降。朋友的工厂,2023年内销非常差,但发展了一带一路国家外贸,还不错,但也有不确定性。有运往约旦一条船的货物,走了两个月还在新加坡。全年七八千万的货款,还有将近两千万没有回款,大年三十还在收款。   农民工只要想干活,找工作没问题,但不能谈待遇。前几年,如果工厂不足额发放加班工资,工人还可以反抗。现在是,只要反抗,工厂立马开工资让其走人。   调查的一个包工头,反映现在总包把利润压得极低,都是透明的,你不干有的是人想干。现在包工头的利润很有限,也得一起干活。但农民工工资有保证,都是专项账户,由包工头开单子,总包直接发到工人账户。只不过,平常只能发生活费,年底随工程进度发所有工资。   经济下行的最重要影响是大家都务实了一点,预期没那么高了,前些年地方政府透支发展以及普通人超前消费少了一些,但也造成了躺平、认命等消极心态。一些在前几年形成的新习俗顽固存在,好多人在抵抗。一位四十岁的亲戚,为人厚道,兢兢业业工作,可能也因为过于“老实”,还是单身。他说,与其花几十万彩礼娶媳妇,还不如攒钱下来养老。    2、基层面临撂挑子风险   调查的几个乡镇,多数乡镇政府勉强保运转,但多数乡镇干部绩效打折或无法兑现。有些村庄的村干部工资发不出来了。   但几乎所有地方的发展项目都受到了影响。有一个乡镇,街道挖了,但资金没法保证,停工了,过年期间道路坑坑洼洼,群众怨声载道。所有乡镇领导都说,发展是不可能了,尽力维持。   调查一个村的四个村干部,有一个村干部辞职不干,有两个村干部想辞职。村支书为了稳定村干部,帮这两个村干部找了副业,勉强维持。另一个村的村干部,因为垫资做村级事务,上级又不兑现补贴,实在受不了就辞职出去打工了,扬言垫出去的钱也不要了。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普遍无法保证,要依靠村集体自筹部分资金,但大多数村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只能靠乡贤向老板或政府部门化缘。因此,村书记的个人能力非常之关键。问题是,有能力的村支书,完全是凭热情,如果热情消耗,还不如辞职自己赚钱去了。调查一个村的村支书是富二代,已经下决心不干了,竟然和笔者

华尔街日报:中国如何误判了生育低谷的到来

图片
中国出现生育低谷的速度比许多人预期的要快,这引发了对中国人口结构崩溃的担忧。而且,由于40多年前的误判,如今应对这种生育低谷的形势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1980年开始实施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实验之一,如今发生的快速转变是当初的决策者所没有预料到的。 当时,世界各国政府都担心人口过多会阻碍经济增长。一位在莫斯科接受过导弹训练的科学家牵头推动了中国的这一政策,其依据是将用于计算火箭轨迹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计算人口增长。 4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老龄化比其他主要经济体都早得多。少子化和高龄化的转变有可能阻碍经济增长。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中,年轻女性越来越不愿生育,而且年轻女性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对于如何改变这一政策塑造的观念,中国政府束手无策。 根据最近的政府数据,去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减少了50多万,加速了2022年开始的人口下降。官员们称这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迅速减少(比一年前减少了300多万),并承认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许多女性推迟结婚和生育。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政府低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口开始萎缩的时间甚至更早。 上述数据公布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in Australia)和上海社会科学院(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的研究人员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将只有5.25亿人口。这低于他们之前预测的5.97亿人,比现在的14亿人急剧下降。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高级研究员、在墨尔本牵头进行人口研究工作的彭秀健说:“我们对2022年和2023年的预测已经很低了,但实际情况却更糟。” 中国的生育率接近每名妇女生育一个孩子,不到保持人口稳定的2.1更替率的一半。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生育率徘徊在3左右。 当时,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即将开始经济改革。一群科学家对中国领导人表示,除非开始限制生育,否则一百年后中国将有超过40亿张嘴要吃饭,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其他官员为此忧心不已。 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1980年初发表了一篇由其中一些科学家撰写的文章,建议中国寻找应对人口过剩的办法,“把生育率降到1......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那年秋天,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但这些计算忽略了一些关键因素。 1985年,成都一块宣传独生子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接受《60 分钟》(60 Minutes)节目采访谈降息时间表,美联储正在等待什么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接受《60 分钟》(60 Minutes)节目采访时罕见地表示,经济强劲,通胀下降,但未来几个月不太可能降息。 通胀率已经持续下降了 11 个月,这让许多人对鲍威尔将在央行今年的首次政策会议上宣布降息充满希望。然而鲍威尔周三表示,利率将暂时保持不变。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5%左右的23年高位,这一决定影响到数百万依靠贷款、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的企业和消费者。 "我们的信心正在上升。鲍威尔说:"我们的信心正在上升,我们只是希望在我们迈出开始降息这一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前能有更多的信心。 为什么没有降息? 在鲍威尔的领导下,美联储在两年内11次提高利率,以应对美国人40年来看到的最高通胀率。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经济会衰退,但经济在增长,通胀在下降,就业率接近 50 年来的最高水平。 鲍威尔说,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市场强劲,美联储认为可以 "谨慎对待何时开始降息的问题"。虽然通胀率已从略高于9%降至约3%,但美联储的目标是将年通胀率降至2%。 为什么是 2%? "利率总是包括对未来通胀率的估计。鲍威尔说:"如果这个估计值是 2%,那就意味着你的利率还能再下调 2%。"如果利率再高一点,央行就会有更多的弹药、更大的力量来对抗经济下滑。"  过早降息有可能再次引发通胀。 "鲍威尔说:"或者你可能只是停止进展。"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是,如果你过早行动,你会看到通胀在远高于我们2%目标的某个地方稳定下来。" 太迟行动可能会对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造成压力,从而面临可能出现衰退的风险。 "鲍威尔说:"我们必须平衡这两种风险。"没有,你知道的,容易、简单、明显的路径。"  何时可能降息? 虽然美联储的目标是将通胀率降至2%,但鲍威尔并不承诺等到那时再降息。 "不会,不会。我们完全不是这么说的,不是的,"他说。"我们致力于在一段时间内将通胀率恢复到 2%。我说过,我们不会等到通胀率达到 2% 才降息。"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六周左右就联邦基金利率举行一次会议并进行投票。下一次投票是在 3 月份。 鲍威尔认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份投票决定降

中国汽车的涌入让西方感到恐惧

经济学人:   I s china about   to unleash another wave of deindustrialisation on the rich world? About 1m American manufacturing workers lost their jobs to Chinese competition in 1997-2011, as the countr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and began shipping cheap goods overseas. This “China shock” has since been blamed for everything from rising death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 to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The rejection of liberal attitudes to trade also explains why politicians embrace industrial policy today. Now China’s carmakers are enjoying an astonishing rise. That stokes fears of another ruinous shock. In fact, the successes of Chinese cars should be celebrated, not feared. 中国是否即将向富裕国家掀起另一波去工业化浪潮? 1997年至2011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并开始向海外运送廉价商品,大约有100万美国制造业工人在中国的竞争中失去了工作。此后,从美国工人阶级死亡人数上升到唐纳德·特朗普当选,这种“中国冲击”被归咎于一切。对贸易自由态度的拒绝也解释了为什么政治家们今天拥护产业政策。现在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正在享受惊人的崛起。这引发了人们对另一场毁灭性冲击的担忧。事实上,中国汽车的成功应该值得庆祝,而不是恐惧。 Just five years ago China shipped only a quarter as many cars as Japan, the

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难?从需求侧看经济

图片
大家都熟知“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古话。我喜欢爬山,但内心一直不太认可这句话,因为从力学的角度看,爬山显然比下山累。但我有一次下山由于大意,下行速度过快,不慎摔了一跤,且后果严重,这才感受到古人说得有一定道理。如果遇到陡峭的山坡、湿滑的道路,下山就更难了。 在经济术语中,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有硬着陆和软着落之分,上行阶段倒没有对应的名词,看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能体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特点。当然,究竟是上山容易还是下山容易,应该是没有定论的,因为上山与下山究竟是不是同一条路并没有告知,坡度多少也不知道,更何况由于每个登山者的体能特征、脚下功夫不一,因此,在没有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就得出结论难以让人信服。其实分析经济也一样,不少人习惯于线性推导,但现实经济则不是线性的,甚至不是平面的,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都是立体的,同时还得加上时间的维度。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面临的困难时,首次提出消费和投资端的“有效需求不足”,我从10多年前就认定我国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原因是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导致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下降,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进而使得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 本文就大家普遍关注的房地产周期、经济转型等话题进行探讨,并侧重从有效需求等维度分析。 当城镇化遇到老龄化,房地产还需要调整多久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我国城镇化率才65%,而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普遍都在80%~90%,如果我们今后城镇化率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那么到80%还有15年,房地产行业还能持续繁荣很长时间;或者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6.7%,新市民数量超过3亿,都还没有买房,这意味着未来购房需求巨大。 与此类似的思维逻辑很常见,例如,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日本高峰期的一半,以此推断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中国猪肉消费量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养猪产业从此走向衰落呢?非洲不少国家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国家发展空间巨大呢? 因此,我们对城镇化的发展空间评估,需要多个维度,不能简单采取“国际比较”的方式。2021年,我国已经步入世界银行定义的“深度老龄化”阶段,深度老龄化意味着人口迁徙规模下降,城镇化进程放缓。 例如,2017~2021年五年间珠三角农民工净流出500多万,随着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上升,告老还乡的农民工将持续增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