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 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包括我自己——都被教导要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思考经济活动的变化。但事实证明,供给对产出和通胀的影响同样巨大,正如我们最近在欧洲经历的疫情和战争一样。 关于负面供给冲击如何在经济中蔓延以及各国央行可能如何应对,我们已经吸取了 许多教训。 传统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应该忽略不利的供给冲击。首先,这些冲击往往是暂时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影响之前存在滞后,因此任何应对措施都可能为时已晚。其次,不利的供给冲击往往会压低产出并推高通胀。货币政策制定者通常会更加谨慎地应对这些冲击,因为他们会权衡稳定物价的益处和削弱产出的成本。第三,如果通胀预期得到有效控制,就应该避免第二轮效应。最后,利率是一种需求管理工具,对供给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面对近期的供给冲击,美国通胀率达到峰值9.1%,英国达到11.1%,欧元区达到10.6%。疫情爆发五年多后,美国和英国的通胀率仍高于目标。 过去几年的经验让我们对供给冲击的性质和传导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不同的供给冲击会以不同的方式在经济中传导。英格兰银行工作人员最近的研究表明,生产率增长下降和工资上涨都会导致核心通胀在初期大幅上升,但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冲击则会导致通胀持续上涨。 供给冲击的持久影响程度,部分取决于第二轮效应是否持续,而第二轮效应主要通过通胀预期发挥作用。通胀水平影响通胀预期的形成方式。英国银行的研究表明,当通胀率达到3-4%时,家庭和企业对通胀的关注度会更高。 在预测未来一年自身价格增长时,企业在通胀高企时受通胀变化的影响比疫情前通胀低企时更大。家庭和企业预期对通胀上升比通胀下降更为敏感。最后,预期对食品和能源等商品的价格变化尤其敏感。 在衡量通胀预期上升是否会导致工资和物价上涨时,经济状况至关重要。疫情过后,我们见证了这一点。当时,能源价格和供应链冲击的通胀影响因 劳动力市场紧俏而 持续存在,从而推高了工资增长和服务业通胀。根据该银行决策者小组的数据,许多公司也根据经济状况而非计划来定价,并且在2022年通胀高企时,它们会更频繁地调整价格。 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帮助各国央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供给冲击。去年8月,货币政策委员会考虑了一种假设情景,即通胀预期更具回顾性,生产率增长弱于我们的基线预测。除非采取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否则通胀将更高且更持久。 随后,央行工作人员应用了一项政策规则,将通胀与目标以及产...
聚焦中美经济报道 Focus on us-china economic&financial report,中美贸易战跟踪,股市分析,宏观经济分析,A股美股港股,分享国际主流财经媒体报道,找最新深度财经分析上【财税茶座 ,CSCZ.ORG】,一站在手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