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就业”的博文

为何当今毕业生陷入困境 就业市场已跌入谷底

 经济学人: 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正面临严峻现实。过去数十年间,通往优渥生活的路径清晰可循:读大学、找份体面工作、坐享丰厚收入。然而当下勤奋的年轻人,选择却比前辈少得多。   投身科技行业?巨头们正在裁员。公共部门?声望已大不如前。当工程师?从电动汽车到可再生能源的创新主阵地已转向中国。做律师?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你的工作。至于新闻记者?更是想都别想。   在整个西方世界,年轻毕业生正丧失其特权地位——某些领域已然失守。就业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牛津经济研究院的Matthew Martin研究发现,美国22-2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失业率史上首次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首次求职者的困境尤为突出。   (图表:《经济学人》)   这一趋势将引发深远的社会政治影响。不仅美国如此:欧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失业率正逼近该年龄段的整体水平(见图1);英国、加拿大、日本皆呈现相似轨迹。即便是MBA这样的精英群体亦未能幸免——2024年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生离校三个月内的就业率从2021年的91%骤降至80%。校园咖啡馆外,那些露天用餐的学生初看笑容满面,细察却能捕捉到眼底的惶恐。   曾几何时,"学历溢价"(毕业生收入优势)持续扩大(见图2),但近年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却不断缩水。根据纽约联储数据,2015年美国大学毕业生收入中位数比高中毕业生高69%,而去年这一优势已萎缩至50%。   (图表:《经济学人》)   工作满足感也在下降。大型调查显示,美国"毕业生满意度优势"(即毕业生自称"非常满意"工作的比例超出非毕业生的幅度)已从长期保持的7个百分点降至约3个百分点。   毕业生特权消失是坏事吗?道德层面未必——没有群体理应永远优于平均水平。但现实层面可能引发危机。历史表明,当自诩聪慧的群体所得不及预期时,往往滋生祸端。康涅狄格大学的Peter Turchin指出,几个世纪以来"精英过剩"始终是社会动荡的直接诱因,而"反精英群体"常充当先锋。历史学家将"过剩知识分子问题"视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推手之一。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Luigi Mangione本应生活优渥,却因涉嫌谋杀保险公司CE...

中国年轻一代拒绝加班,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

 WSJ: “为别人的梦想榨干自己” 该对“996”模式说再见了吗?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就业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打工人正退出无情的“996”工作文化。这种朝九晚九每周工作六天的模式曾经是抱负与成就的代名词。但现在年轻人却开始把个人福祉置于企业期望之上,这种生活方式标志着中国职场风气发生重大转变。 这种“躺平”和“摆烂”的心态反映出中国年轻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幻灭感,是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消极抵抗,也折射出年轻人的一种认识:在就业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过度劳累的回报率是递减的。随着许多年轻人发现自己过度工作、薪酬过低、向上流动空间有限,这一现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别人的梦想榨干自己” “我过去以为加班到很晚是自我价值的体现,”25岁的Liu Wen说,“但两年的持续压力加上没有升职,让我意识到我只是在为别人的梦想榨干自己。”她去年辞去了在杭州一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工作。 这种转变不仅是文化上的,还与切实的经济压力息息相关。住房成本飙升,学业竞争激烈,工资停滞不前,让许多中国年轻人对“努力工作会带来社会进步”的信条产生怀疑。 “老鼠人”亚文化的出现正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这些所谓的“老鼠人”通常是失业或没有足够就业机会的人,他们选择简单度日,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只参与最低限度的经济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并非因为懒惰,而是有意识地拒绝传统的成功标签。 这些趋势凸显出一种悄然的反抗:不以抗争为手段,而是不再参与被许多中国年轻人视为不利于他们的制度。 “我的父母苦干了一辈子,想给我创造更好的未来,”成都应届毕业生、23岁的Zhao Ming说。“但现在,因为我没有追求同样的成功,他们很担心。我只想过一种让自己感到平衡的生活,而不是让我崩溃的生活。” 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是促成这种文化转变的重要因素。截至2025年4月,中国16至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5.8%,较前几个月略有下降,但仍意味着就业市场很困难。由于缺少理想的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职业抱负与生活目标。 这种经济背景不仅是将年轻人推出劳动力市场,还在重塑他们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该对“996”模式说再见了吗? 面对观念变化,一些中国公司也在重新思考职场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996”模式不光难以持续,还可能适得其反。 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

为什么人工智能还没有取代你的工作

经济学人: 几乎每周,世界都在向超级人工智能迈进一步。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完成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任务,从撰写详细报告到制作点播视频。幻觉问题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因此,难怪这么多人担心自己很快就会被淘汰。今年早些时候,全球谷歌搜索“人工智能失业”的次数创下历史新高。在伦敦和旧金山等城市,“你估计还能干多久?”成了一个常见的话题。但聊天类GPT真的会让任何人失业吗? 许多专家都声称确实如此。许多人指出,牛津大学的卡尔·本尼迪克特·弗雷和佩德罗·利亚诺斯-帕雷德斯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自动化与翻译需求下降之间存在联系。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官方数据显示,从事口译、笔译等工作的人数比一年前增加了7%。另一些人则指出,金融科技公司Klarna曾吹嘘其使用这项技术实现了客户服务自动化。但该公司现在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只要你愿意,总会有人来帮忙的,”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谢米亚特科夫斯基最近安慰道。 图表:经济学人图表:《经济学人》 其他人仍在搜寻宏观经济数据,寻找人工智能就业末日的迹象。一种流行的衡量标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与美国总体平均失业率的比率。现在,年轻毕业生比普通工人更有可能失业(见图 1)。解释是,他们通常在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事初级工作,比如律师助理工作,或者在管理咨询公司制作幻灯片。人工智能恰恰可以胜任这类工作。那么,也许人工智能已经消除了这些工作? 嗯,不。这些数据根本不符合任何可以想象的机制。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之前,年轻毕业生的“相对失业率”就从 2009 年开始上升。而他们的实际失业率,在4%左右,仍然很低。 图表:经济学人图表:《经济学人》 回顾我们在2023年引入的一项指标,我们统计了美国各职业的就业数据,并统计了那些通常被认为容易受到人工智能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是白领员工,后台支持、财务运营、销售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人员。结果也类似: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受到人工智能冲击的证据(图2)。事实上,这恰恰相反。一年过去,白领就业人数包括上升。 总体而言,美国失业率保持在4.2%的低位。工资增长依然相当强劲,这与人工智能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的说法难以相符。美国以外的趋势也指向了同样的方向。英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收入增长强劲。到2024年,经合组织(OECD)富裕国家的就业率(衡量实际就业的适龄人口比例)将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这些趋势,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