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正准备放弃对挪威大陆架的勘探,这时公司决定再钻一口油井——结果中了大奖。这一发现使挪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为投资这笔资金而设立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如今管理着约2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挪威人约34万美元。
多年来,石油收入和财富基金帮助这个小国实现了低失业率、低政府债务,并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网络,保障了高生活水平。
但最近,问题开始显现。挪威人的病假天数比十年前大幅增加,推高了医疗服务成本。学生的考试成绩比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下降得更多,政府的批评者称,有太多劳民伤财、毫无用处的隧道和桥梁。
在挪威人对本国变得臃肿、低效和不健康的担忧日益加剧之际,他们开始思考:一个国家会不会钱太多了?
《富得流油的国家》作者马丁·贝奇·霍尔特说:“挪威‘本应成为机遇和人才的磁石,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挪威毫无进取心,这100%是石油基金造成的’。”
经济学家、咨询公司麦肯锡奥斯陆办事处前负责人贝赫·霍尔特(Bech Holte)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他今年1月出版的书,在仅有560万人口的国家里销量超过5.6万册。(去年最畅销的小说销量约8万册。)书中的观点成为公众辩论的话题,贝赫·霍尔特也成为商学院、会议和私人聚会中备受欢迎的演讲嘉宾。8月,在挪威海滨村庄阿伦达尔举行的年度政治活动上,他将作为4位经济学家之一对财政部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进行质询。
浪费性支出
在书中,46岁的贝赫·霍尔特列举了挪威公共支出浪费和激励措施不当的例子。连接奥斯陆郊区一个半岛的地铁项目成本是预算的六倍。税收减免被给予海上风电或油田项目,否则这些项目不会盈利。房主们大量举债,因为他们知道国家会资助他们的退休生活:挪威家庭220%的债务收入比高于任何其他经合组织国家。
这本书招致了诸多批评。挪威央行前行长奥斯坦·奥尔森(Oystein Olsen)称,贝奇·霍尔特(Bech Holte)的著作充斥着不准确之处,包括夸大了生产率放缓的程度。挪威统计局的研究人员表示,该书呈现的经济史版本存在严重缺陷,并指出挪威是一个受外部因素影响极大的小国。还有其他人,如经济学家埃斯彭·亨里克森(Espen Henriksen)指出,尽管贝奇·霍尔特可能混淆了一些数据,但他准确地抓住了挪威人的感受。亨里克森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一个更符合该书精神的书名可能是:《本应更加富裕的国家》。
挪威人的病假天数增多,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变差了。
不过,有大量数据可以证实贝赫·霍尔特的担忧。
挪威在教育机构上的支出比除卢森堡之外的任何其他经合组织(OECD)国家都多:从小学到高等教育,每个学生的年度支出约为2万美元,而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约为1.4万美元。然而,标准化国际测试显示,挪威学童的成绩正在变差。自2015年以来,挪威15岁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均有所下降,目前排名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去年12月,挪威反对党保守党领袖埃尔娜·索尔贝格(Erna Solberg)表示,挪威“正处于自然科学灾难的边缘”,这将危及该国的经济未来。
专家们列举了多个因素:机构的自满情绪、外国出生学生比例的增加、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挑战,以及由社会经济不平等导致的技能差距扩大。
缓慢增长
挪威在残疾和疾病福利方面的支出也是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的四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而全职员工每年平均休27.5天病假,这一水平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是最高的。一些批评者将高患病率归咎于该国慷慨的福利制度:挪威为长达12个月的连续病假提供全额工资(上限高于平均工资),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称的“代价高昂且扭曲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
教育投入产出比低和病假天数异常之多,是一个更基本指标出现问题的症状,这一指标令观察人士担忧:过去20年里,挪威是富裕国家中生产率增长最慢的。
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冰岛和挪威事务主管汉斯约格·布勒希利格(Hansjoerg Bloechliger)表示:“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存在问题,尤其是那些本应推动经济发展的部门——制造业和高科技部门,而这些部门在其他国家正推动着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有迹象表明创新正在停滞。以占GDP的百分比衡量,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研发投资有所下降,挪威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去年挪威新企业的早期融资轮次数量比有记录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少。
一些企业领袖还批评了他们认为惩罚成功的税收制度。几位知名的挪威富豪已经离开峡湾,前往瑞士阿尔卑斯山,那里的税收负担更低。
“我们选择的模式对资本投资缺乏吸引力,”管理着约170亿美元资产的咨询公司Formue的首席投资官帕尔·林霍尔姆(Pal Ringholm)说。挪威“本应是一个吸引全球人才、商业和金融蓬勃发展的地方。但我们却选择了背道而驰,这太奇怪了,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警示故事
据贝赫·霍尔特(Bech Holte)称,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很高,成本效益存疑。他所举的例子包括斥资26亿美元开发的一个碳捕获项目,其商业可行性仍不明确,以及一条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建设的铁路线,最终每公里成本可能高达3亿美元,而且可能还需要五年才能完工。
挪威BI商学院的教授兼经济学家希尔德·比约恩兰(Hilde Bjornland)表示,挪威正遭受“温和的荷兰病”之苦,她指的是荷兰发现天然气后,随着货币升值,工业陷入衰退,出口竞争力下降。她说,挪威到目前为止避免了这种命运,但高额的福利支出和生产率的低增长正在削弱其成功。
尽管化石燃料产量在20年前达到峰值,但挪威该行业的主导地位因欧洲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实施制裁后需求激增而得以重振。如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占挪威GDP的21%。
对于类似的资源丰富国家而言,挪威既提供了如何建立管理财富的架构的良好范例,也提供了一个警示故事,提醒人们将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创造更平衡经济的重要性。
该国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旨在通过更广泛地跨行业和地区投资石油销售收入,实现资金多元化,保护国内经济免受通货膨胀影响。一项关键保障措施是,仅允许使用预期的年度回报(目前为基金的3%)来弥补预算缺口。
直到2012年左右,这种做法大体上都能满足需求,当时该投资组合的价值开始迅速膨胀。如今,该基金的价值接近2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政客们可以在遵守预算规则的同时,仍向体制内大量注资。目前,该基金的提款占挪威年度预算的20%,而20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
已知风险
房间里的大象是该国油井的长期命运。挪威海上石油管理局(该国的油气监管机构)预计,石油生产商将在2050年后继续开采石油。但管理向碳氢化合物在经济中不再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的过渡可能会很棘手。超过20万人(占私营部门劳动力的10%)受雇于石油、天然气及相关行业。随着收入开始枯竭,这些工作岗位以及流入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都面临风险。
目前,挪威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但贝奇·霍尔特书中所强调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挪威央行官员和其他人士多年来一直在警告相关风险。早在2014年,经济学家卡伦·海伦·乌尔维特-莫就指出,化石财富让挪威“与几十年前相比变得娇惯了”。
贝奇·霍尔特表示,他看到挪威与美国——他将石油基金比作对美国政府债务的“无限需求”——以及中东资源丰富的政府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他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挪威同胞敲响警钟。
“我试图以一种无论好坏都会激怒人们的方式写作,”他在4月的一次会议上说。他书中主张的解决方案包括大幅削减税收和政府开支,并对政府可从主权财富基金提取的资金数额实施更严格的规定。
与此同时,这位前顾问将该国的经济比作一种遗产。“我们成了继承人,银行里有了相当于我们年薪六倍的钱,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轻松的出路,”他在4月说。“我们正在挥霍西方国家现代以来最大的机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