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在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看来,沃伦·巴菲特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和美国本身的一切优点——以正直、乐观和常识投资于我们国家及其企业的发展”。
他真的这么做吗?
巴菲特即将卸任其伟大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掌舵人——届时他将年满95岁——但他已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楷模。戴蒙的观点并无争议。然而,巴菲特的职业生涯可以被解读为对资本主义的一大反驳,尤其是在美国如今奉行资本主义的情况下。
巴菲特的魅力让批评家们苦不堪言。关于他的书籍层出不穷,尽管他本人的著作早已被广泛引用,无需赘述。他不仅难以批评,也很难让人讨厌。
巴菲特斥责华尔街
此外,他作为投资者的伟大无可争议。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财经记者试图解释他的做法。无数投资者运用他的技巧,却无法获得与他相媲美的回报。将他的业绩记录与所有曾经将资金投入股市的人进行比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简直是个异类,几乎不可能与之匹敌。正如物理定律据称证明蜜蜂无法飞翔一样,支撑着数万亿美元管理的学术有效市场理论也暗示,巴菲特不仅难以驾驭,而且不可行。但蜜蜂会飞,而巴菲特却战胜了市场。
这使得他成为现代华尔街的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投资管理曾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自下而上地努力工作,并购买几家看似不错的公司的股份。拥有股票的经理也拥有公司,并相应地行事,严格地充当高管的管家。
量化金融涉及通过分割和切割来消除风险——巴菲特在2003年就曾警告称,量化金融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了他的正确性,但机械式的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投资者受指数驱动。如今,他们倾向于说自己“增持”了某只股票,而不是“拥有”它。所有权的概念已经变得如此模糊,以至于当一位基金经理“减持”(即持股比例小于该股票在指数中的份额)时,他们宁愿该股票表现糟糕——即使他们拥有这只股票。
巴菲特建议那些无法全身心投入选股的人,与其相信量化分析师,不如坚持指数投资。这其实是对这个向你的资金收取投资费用的庞大行业的控诉。
垄断者巴菲特
然而,有一种深刻的观点认为,巴菲特并非“投资于我们国家及其企业的增长”(用戴蒙的话来说)。相反,他依赖的是资本主义的肮脏秘密:成功并非来自熊彼特式的 创造性破坏,也不是来自在创新型新业务中疯狂竞争,而是来自根本不需要竞争。
他以寻找拥有“宽阔经济护城河”的公司而闻名,这番话用一种亲切而迷人的方式表达了他只想要坚不可摧的垄断企业。一旦确信一家企业的防御措施无法攻破,他就会买入。他曾说过: “投资的关键不在于评估一个行业将对社会产生多大影响,也不在于它将增长多少,而在于确定任何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以及最重要的是,这种优势的持久性。”
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投资组合。他投资了可口可乐,其品牌不可撼动,即使产品改变尝试以灾难性的方式收场,也能屹立不倒;投资了吉列,它可以将高价刀片卖给已经购买其剃须刀的男性消费者;投资了美国运通、万事达和维萨这三家巨头,牢牢控制着支付卡市场。巴菲特并没有选择赢家,而是认为这些公司都是寡头,有护城河保护,因此将其全部买下。
伯克希尔版的资本主义几乎不关注社会效益。其青睐的行业包括糖果(See’s)、快餐(达美乐披萨和国际冰雪皇后)、化石燃料(雪佛龙和西方石油)、公务机(NetJets)以及珠宝(赫尔茨伯格钻石)。
伯克希尔投资组合中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打造出像特斯拉、谷歌、微软或亚马逊那样的变革性产品,支撑起其他巨额个人财富。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并不明显。
诚然,巴菲特持股最多的是苹果公司,他开玩笑说,苹果为伯克希尔赚的钱比他还多。但他的持股时间仅追溯到2016年,当时距离iPhone及其生态系统的建立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当时,苹果是美国最大的公司,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但在伯克希尔持有苹果的这些年里,它并没有取得任何能够与Macintosh、iPod或iPhone匹敌的突破性进展。当时的买入反映了一个(准确的)判断,即苹果已经成功建立了垄断地位。
现代资本家鄙视这种做法。埃隆·马斯克认为,护城河“站不住脚”。2018年,特斯拉首席执行官表示:“如果你抵御入侵的唯一防御手段就是护城河,那你撑不了多久。重要的是创新的速度——这是竞争力的根本决定因素。” 马斯克现在当然是世界首富,但他似乎开始需要一条护城河了。
今年流传着一个愚人节笑话,说巴菲特要斥资 1万亿美元收购特斯拉。当被问及为何不买特斯拉股票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他不相信特斯拉能够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并保持主导地位。问题不在于特斯拉定价过高,而在于它并没有完全消除竞争的可能性。
这个判断开始看起来不错。正如巴菲特所言,品牌可以构建强大的护城河,而特斯拉的护城河却严重受损。快速的创新并不能保护它免受低价竞争对手的冲击,其中以伯克希尔持有的中国比亚迪为首。巴菲特或许是对的,马斯克应该优先考虑如何避开任何潜在的竞争,而不是“创新的速度”。
诚实的守护者巴菲特
巴菲特并非当代的摩根大通,后者的策略是合并竞争对手,组建能够左右价格的信托,这导致了反垄断法的诞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寻求协同效应而进行的几次收购,都以失败告终。他一丝不苟地遵守所有规则;在70年的投资者生涯中,他几乎没有引发过哪怕一丁点不当行为的指控。
但巴菲特确实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那些被反垄断机构起诉的公司,这些公司招致的怨恨而非赞赏。虽然他的投资者(其中间接包括许多养老金领取者和慈善机构)变得更加富有,但他也加剧了不平等和缺乏竞争,导致美国民众对其经济体系感到失望。这并非破坏性因素,但也并非创造性因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