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现代投资哲学之王沃伦·巴菲特宣布将于年底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现在正是再次惊叹其职业生涯的好时机。
任何关于巴菲特的讨论都必须从他惊人的业绩开始。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迄今为止,无人能及他的成就,我怀疑未来也无人能及。
巴菲特的学识源于伟大的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20世纪50年代初,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师从格雷厄姆,后来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并为其效力。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不断拓展格雷厄姆的学识,深化投资技巧,并不断完善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准则,这些准则指导着他在伯克希尔公司工作了六十年。投资者常常谈论如何将人生经验应用于投资;而巴菲特则将投资实践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投资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业,大多数尝试投资的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投资者,都会选择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这也是巴菲特长期以来一直推荐的投资方法。少数跑赢大盘的人,可能只是短暂地跑赢大盘,或者跑赢幅度不大。那些有时被与巴菲特相提并论的传奇选股大师,大多都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
巴菲特的记录独树一帜,证明了他非凡的技巧和方法。据伯克希尔公司称,从1965年到2024年的60年间,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值年均增长率为19.9%,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均回报率(包括股息)仅为10.4% 。即使考虑到这位大师对价值和优质投资的偏爱、两种历史上跑赢大盘的选股风格,以及伯克希尔保险业务固有的杠杆效应(杠杆效应放大了他的投资回报),他的表现仍然优于大盘。
然而,巴菲特的贡献远不止业绩图表所展现的那样。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揭开投资的神秘面纱,并教育投资者,主要通过他精心撰写的年度股东信,这是任何有抱负的投资者必读的书籍。在信中,他传授了永恒的中西部智慧,并细致入微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在华尔街几乎闻所未闻。他的年度股东信广为流传,以至于许多首席执行官现在也撰写自己的股东信,但模仿者中没有一个能超越他的原作。
巴菲特也悄然打破了华尔街无所不知的基金经理的神话形象。他从不假装无所不知,也从不试图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他常说,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需要的是合适的性格,而不是高智商。这意味着要认真评估投资,并有勇气付诸行动。他是一位著名的选股高手,同时也是一位精明的资本配置者,在机会稀缺时不惧持有现金。同样,他也证明了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在其他投资者纷纷逃离的危机中挺身而出。
合适的性格也意味着乐于接受其他意见并愿意成长。巴菲特最初运用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价值投资原则,并且可能比任何人都更积极地推广其导师的策略。后来,巴菲特的长期合伙人查理·芒格说服他不仅考虑公司的价值,也考虑公司的质量,这提升了巴菲特的业绩。这种价值与质量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效仿的策略。
秉性也意味着理解投资的回报与偶尔的挫折密不可分。许多职业基金经理都害怕业绩下滑的年份。巴菲特却不然。他经历过11次,其中在伯克希尔的头十年里有四次,以及1974年“漂亮50”(Nifty Fifty)泡沫破裂期间令人痛心的49%的跌幅。
巴菲特一路走来也有一些优势。随着名气和财富的增长,他获得了其他投资者无法获得的机会。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银行急需现金时,他向高盛集团投资了50亿美元,并保证获得10%的股息。
但巴菲特的成功也有其弊端。随着伯克希尔的壮大,部署公司日益增长的资产变得越来越困难,迫使他不得不寻找更大的目标。这反过来又意味着,他可买入的目标越来越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长期牛市背景下。所有这些都让他此后更难跟上市场的步伐。
巴菲特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他做事的方式。他证明了,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并不需要拥有一个富丽堂皇的华尔街地址。在奥马哈,一张安静简朴的办公桌,用来思考和阅读就足够了。他还证明了,你不必成为鲨鱼。他更倾向于收购由善良、诚实、勤奋的人管理的公司,并让他们自由发展。他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并特意公开赞扬他们。
“心存善念,世界会更美好,”巴菲特在周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会上,以其经典风格对公司忠实拥趸说。“我不确定如果我更富有,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美好。” 这位罕见人物身上蕴含着另一个道理:他并非因为秉持哲学而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投资者,而是因为他秉持哲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