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G:
历史沉淀的四条金融法则
又到了一年中的这个时节。白昼渐短,落叶纷飞,当德意志银行研究院的最新《长期资产回报研究》报告抵达我的邮箱时,怀旧之情不禁涌上心头——啊,这醉人的秋意。
这份横跨200年历史、涵盖56个全球市场的报告,始终以详实数据见长,今年亦不例外。今日我将结合研究员吉姆·里德、亨利·艾伦与加蒂娜·波兹尼亚科娃的洞察,重点解读四个发人深省的发现。
**现金应急法则**
人们青睐现金,但它的角色应是应急储备。除了需要预留相当于3-6个月收入的应急资金外,在投资组合中配置部分现金更能让您随时把握市场机遇。然而若历史可鉴,将退休金塞在床垫下绝非明智之举。
过去两百年间,现金是表现最差的资产,年均实际贬值率达2%。而无限接近现金的“票据资产”(含利息收入)年均回报率为1.9%,虽跑赢通胀却远逊于股票(4.9%)乃至国债(2.6%)。
这并非否定现金的阶段性优势。研究发现,在25年周期内股票表现不及现金的概率为7.5%,但多数案例集中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与日本。反观美国,150年来从未出现股票长期跑输现金的时期。若以5年周期衡量,股票表现不及现金的概率升至25%。结论很明确:若能承受长期投资,现金应当转化为投资资产。
**股票抗通胀特性**
若通胀将成为常态,如何有效对冲?德银分析显示,作为实体经济的所有权凭证,股票天然具备抗通胀属性。令人惊讶的是,即便通胀率飙升至9%,股票长期仍能保持可观收益。只有当通胀突破9%临界点,股票收益才会急剧萎缩。可见除极端通胀外,股票历来是稳健之选。
**国债尚未见底**
尽管市场对政府债务的忧虑已持续发酵,甚至显露出过度恐慌迹象,但历史经验表明国债距离“估值洼地”尚存距离。数据显示,只有当名义政策利率突破4%且处于上升通道时,国债才可能提供持续正收益。当前欧洲央行利率维持在2%左右,美联储与英央行虽达4%却已进入降息周期。
这与“低价买入”的常识一脉相承。德银团队指出:过去70年间,低市盈率股票组合年均回报率达20.2%,而高市盈率组合仅11.4%。债券同理——在起始收益率与央行利率双高时配置,相当于低价购入优质资产,长期回报必然优于收益率低谷时期的昂贵筹码。
**黄金未来走势**
这颗曾闪耀今年的“明星资产”前景如何?纵观两个世纪,黄金年均实际回报率仅0.4%,虽优于床垫下的现金,却跑输了所有主流资产。这恰符合黄金的本质:作为不生息的永恒金属,长期保值才是其核心价值。
但若从1971年(金本位实质终结之年)算起,黄金年均实际回报达4.75%;自1999年至今更是以7.4%的年化收益领跑所有资产,同期美股收益为5.8%。鉴于黄金已持续表现超常,未来25年能否延续辉煌值得怀疑。当然精准预测拐点仍是世界级难题。
资产配置的真谛在于:重仓需在估值洼地时,减持当处价值高估处。这份报告仍有许多宝藏值得挖掘,若您向往围炉夜读的惬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