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中国可再生能源革命的规模之大,几乎超乎人类的想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安装887吉瓦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接近欧美总和的两倍。2024年,用于建造新型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2200万吨钢铁,足以在当年每周的每个工作日建造一座金门大桥。2024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826太瓦时,是其全部600枚核武器能量的五倍。
在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显著特征是其横跨大陆的疆域和足以威胁世界的核武库。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与其对大量廉价国产电力的渴求相结合,同样具有改变世界的潜力。它们使中国成为一种新型超级大国: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清洁电力的国家。
因此,中国正在重塑世界能源格局、地缘政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的能力。各国尚未实现经济脱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手段。而这正是中国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中国正以低于煤炭和天然气等任何其他替代能源的价格,向世界提供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产能。
中国每年可生产近1太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足以满足300多座大型核电站的发电需求。而推动这一巨大发电量的动力远未耗尽。中国庞大的电力需求——占全球电力供应的三分之一——正通过日益高效的生产方式得到满足,这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反过来,这又使其能够满足更大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当初促成这一良性循环的补贴政策如今已不再那么重要;事实上,许多补贴正在被取消。
凭借这种能力——以及设定易于实现的目标的倾向——自十年前签署《巴黎协定》以来,中国已经或即将超额完成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做出的大部分承诺。在巴西参加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政界人士、谈判代表、游说团体和相关人士,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讨论:中国最近承诺到2035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一倍以上,并实现适度但可量化的减排。(这两个目标都很有可能超额完成。)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其革命性成果。美国现任政府拒绝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欧洲,工业空心化严重,选民们也对昂贵的绿色政策感到不满。然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将在发展中国家决定,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也将在这些国家发挥最大的作用。
如今,中国从绿色技术出口中获得的收益已经超过了美国从化石燃料出口中获得的收益。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原因很简单:可再生能源价格低廉;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不妨数数巴基斯坦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国在国内减排方面所做的工作——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储能设施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完善电力市场、建设长输电线路以及积累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将越来越具有价值,并能出口到国外。
这种反排放机制的驱动力是自身利益。其他地区清洁技术的普及通过减少全球排放,降低了中国自身的气候风险。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多年来,人们常常认为各国的经济利益和气候利益存在冲突,这导致了搭便车现象:各国寻求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却逃避其成本。如今,世界最大制造商及其众多出口市场的经济和气候利益正日益趋于一致。
以中国工业产能为基础构建低碳未来的构想令人担忧。一方面,中国似乎仍不愿像它本可以的那样迅速放弃煤炭。如果中国能够更加坚定地致力于重塑电网基础设施和能源市场,并对碳排放定价,那么它或许就能从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煤炭系统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最终消亡的手段。
中国可以通过将更多制造业基地和相关技术转移到其在其他国家投资的公司来缓解这些担忧。像其“一带一路”倡议在某些地区那样,让贫穷国家背负债务只会损害其自身的商业前景。但是,化石燃料时代人们所担忧的——有人会在某个地方切断能源供应——并不适用于那些一旦安装就能发电,而不受制造商任何影响的技术。太阳能电池不像硅芯片那样容易被收买。
让阳光照进来
而且,其益处可能非常巨大。尽管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巴黎气候大会所认可的目标)的可能性已成过去,但太阳能和风能仍然是限制气温进一步上升的最佳希望。即使气候变化并非您关注的重点,您也应该对廉价、丰富的清洁能源及其改善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生活的前景感到兴奋。世界需要中国所能提供的,也应该接受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