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手杜阿·利帕(Dua Lipa)等名人推崇追求身心灵健康的潮流下,“manifest”获选为《剑桥词典》年度代表词。其传统定义为“容易引起注意或明显的”以及“通过标志或行动清楚表达某事”。
如今,这个词的意义进一步转变为“想像实现你所渴望的事物,相信这样做能提高其实现的可能性”。 其他曾在2024年提及自己透过“manifest”获得成功的名人,包括美国奥运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Simone Biles)和英格兰队足球前锋奥利·沃特金斯(Ollie Watkins)。 剑桥词典出版经理温达琳·尼科尔斯(Wendalyn Nichols)表示:“‘Manifest’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的查询量显著增加。由于2024年发生的种种事件,这个词在各类媒体上的使用范围大幅扩展,并且显示出词义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特性。”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桑德·范德林登(Sander van der Linden)博士说,“‘manifest’被心理学家称为‘魔力信念’,这是一种普遍的幻觉,认为特定的心理仪式可以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他表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这一观念在社交平台TikTok上获得了“数十亿次浏览”。 “对于正向思考、自我肯定和目标设定的价值有着良好的研究。”他说。“相信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设定现实的目标,并付出努力,就能在现实世界中取得改变。” 不过,他警告,“将财富、爱和权力‘manifest’并没有科学依据,可能会导致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失望”。 “然而,理解积极思考的力量与用思维改变现实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前者是健康的,而后者则是伪科学。”他说。
华尔街日报: 现在人人都在谈论着 人工智能(AI)泡沫 。但在多头看来,这恰恰证明不存在AI泡沫这回事。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人们真的相信价格被严重高估,他们就会抛售,泡沫就会破裂。如果人人都知道是泡沫,那怎么还会有泡沫呢? 我天生喜欢唱反调,所以我喜欢这个想法。当我与大众为伍时,会感到不安。但认为泡沫在普遍的警告声中不可能继续膨胀,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历史能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和金融理论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互联网泡沫时代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明泡沫如何在指责其过度膨胀的呼声中继续膨胀。我猜,一些铁杆人士那时可能真的认为,在公司名称后加上“.com”就能让其股价在接下来的一周半时间内平均上涨74%,或者认为通过衡量每网络点击价格来为公司估值真的合理。 但当时不乏“泡沫正在形成”的强烈警告。本报(以及其他所有有声望的刊物)在1999年充斥着各种文章,将许多收入为零的互联网公司股票的暴涨与郁金香狂热和南海泡沫相提并论。大型基金经理关于投机泡沫的警告也频频被引用。然而,互联网股票仍然持续上涨,直到涨势戛然而止。 原因是,许多人购买股票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前景良好,或者点击量有朝一日会转化为收入,而是因为他们看到朋友发了财,自己也想从股市中分一杯羹。 金融危机史方面的伟大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精辟地总结道:“没有什么比看到朋友发财更能扰乱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判断力了。”1999年,任何在互联网公司IPO中获得新股配售的人都立即赚了大钱。根据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荣休教授杰伊·里特(Jay Ritter)汇编的数据,当年IPO的平均首日回报率超过70%,是该数据自1980年有记录以来遥遥领先的最高水平。 然而,大多数人是在新股首日大涨后买入的,因为他们没有获得配售。他们为什么买入?不是因为这些公司很棒。许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看起来就像是在餐巾纸上画出来的,它们烧钱的速度越快,股价上涨得也越快。 这种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一些公司出售的股份很少,以及“博傻理论”——明天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所以即使股价明显过高,现在买入仍然是值得的。在金融学中,这有一个古板的名称,叫“理性泡沫”。 标准金融模式的失灵通常会使泡沫恶化。一般情况下,股价之所以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仅是因为股价过高时持有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