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乐观情绪升温,中国股市创2018年以来最佳月度表现

  受人工智能乐观情绪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缓解以及政策支持预期 推动,中国股市有望创下 2018 年以来最佳月度涨幅。 MSCI中国 指数 9月份上涨近9%,连续第五个月上涨。自4月份触底以来,该基准指数已上涨约40%,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和MSCI亚洲指数在关税引发的抛售后的反弹幅度。 近期股市上涨引发了全球基金的“害怕错过”(FOMO)情绪,它们正在重返这个曾经被认为 风险 过高的市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芯片和其他关键技术领域的进步,凸显了该国的工业实力,并让投资者重新燃起信心。工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也让人们燃起了 希望 ,认为中国政府应对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举措正在取得成效。 然而,估值担忧 可能会减缓此后的上涨步伐。MSCI明晟中国指数目前的市盈率为13倍,高于11倍左右的五年平均水平。该比率仍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23倍。中国经济也依然疲软,制造业活动萎缩已持续 六个月 。 不过,投资者目前仍渴望抓住这波上涨行情。上周,追踪富时中国A50指数的ETF看涨 押注 攀升至201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前大量本月到期的期权交易成交。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8,8月份为49.4。 目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的黄金周假期上,人们关注的焦点是 消费数据 ,以衡量国内需求的强劲程度。投资者也在密切关注即将于10月召开的中共 十四中全会 ,以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试图从中判断政府未来的政策方向。

金融泡沫的发生频率比你想象的要低

 WSJ: 然而,纵观1790年以来的历次金融泡沫,我们发现泡沫比公众所想象的要罕见得多——而且未必全然是坏事。泡沫有时为人类世界观的重大调整奠定基础,颠覆对于商业可能性与局限性的固有认知。有时候,泡沫更会重塑社会本身,因为投资者的资金会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改变世界。 在我对全球股市逾一个世纪回报率的研究中,我考察了泡沫的发生频率。我将泡沫定义为股价快速翻倍后,在随后一年或五年内回吐全部涨幅甚至出现更大幅度下跌的行情。纵观所有可能的五年期,其中仅有不到0.5%发生了泡沫。 但在人们的认知里,泡沫的发生频率并没有那么低。我与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和达索尔·金(Dasol Kim)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我们在过去25年里对美国投资者进行月度调查,询问他们对市场崩盘的预期。通常情况下,受访者会认为,未来六个月发生灾难性崩盘的概率为10%至20%——远高于历史数据所显示的发生概率。(当然,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就发生在我们取样期间,这场危机难免让大多数精打细算的人感到恐惧。) 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些大灾大难般的暴跌日。但数量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自1887年以来,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超过10%的情况仅出现过四次——其中两次发生在1929年大崩盘期间。 美国股市泡沫和大崩盘的故事或许让人以为股市险象环生,如果不是专家,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最好离股市远一些。然而,投资者最大的谬误之一正是执着于零星的戏剧性历史片段,却忽视了其间漫长的稳定期:股市在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持续积累稳健的收益。统计学家会告诉你,数据样本越小,预测的可靠性就越低——尤其是在样本因有趣而被刻意挑选出来时。 事实上,研究者发现,自1900年以来,即便经历了1929年股市崩盘、大萧条、1987年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单日逾20%的暴跌、互联网泡沫破裂及新冠疫情引发的大跌,那些坚持配置全球市场多元化股票投资组合的美国长期投资者仍能获得9.5%左右的年化收益。 美国股市的第一次泡沫 美国历史上首次股市泡沫的发生时间比这些有名的崩盘事件要早得多——事实上,它发生在距1929年股市大崩盘近200年之前。 这场泡沫与当时还属于法国领地的路易斯安那有关。法国王室特许成立了一家公司来开发这片广袤的土地。这家公司名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又叫密西西比公司...

全球基金回归,中国市场摆脱“不可投资”标签

BBG: 全球基金经理在经过多年的厌恶之后,又冒险进入中国,受到中国股市全球领先涨势和中国高科技产业进步的刺激。 高盛集团表示,上个月全球对冲基金在境内股市的活跃程度达到近年来最高,这与2021年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一些客户认为该市场“ 不宜投资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表示,投资者的担忧已从风险转向错失良机。官方数据显示,各资产类别的外资流入均有所增加,这种协同增势在过去十年中仅有三年出现过。 综合来看,这些迹象表明,在长期监管打压和不断升级的房地产危机中,中国股市一度 失去 全球投资者的青睐,如今却出现了好转。今年,中国股市2.7万亿美元的 涨幅 已证明其吸引力不容忽视,而全球基金仍保持低配的仓位配置,表明其仍有充足的增持空间。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明显增长,”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投资组合经理 张建锋(Joseph Zhang)表示 ,他一直在增持中国资产。“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中国资产的重估不再是政策驱动的狂热,而是由基本面改善所驱动。投资者信心可能会增强。” 外资持有中国资产全面扩张 2025 年所有资产类别四年来首次实现净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6月底数据 这与2021年触顶后的痛苦岁月截然不同,当时一些基金经理表示,中国根本不 值得 冒险。如今,这种说法已转变为信心,这得益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实力以及面对美国限制措施时展现的经济韧性。更强劲的资本流入可能会支撑人民币,并有助于 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中地位的雄心。 时机也对中国有利。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 的对抗性贸易政策、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以及不断膨胀的美国预算赤字,都鼓励投资者寻求美元资产的替代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庞大的中国市场。 景顺投资解决方案团队多资产投资组合经理Chang Hwan Sung 表示,随着风险偏好持续改善和美元走弱,估值诱人且全球基金持仓较低的市场(例如中国)将受益。 他表示,Sung的基金一直在增加对中国股票的配置。 今年上半年,外资增持境内 股票 、 债券 、 贷款 和 存款 ,这是2021年以来首次同步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份的净流入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约60%。 这一势头很可能还会持续下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斌 在本月初的一次吹风会上  表示,8月份“境外投资者总体上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