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你应该把所有积蓄都投入股票吗?

经济学人:

Less than two months of 2024 have passed, but the year has already been a pleasing one for stockmarket investors. The s&p 500 index of big American companies is up by 6%, and has passed 5,000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driven by a surge in enthusiasm for tech giants, such as Meta and Nvidia. Japan’s Nikkei 225 is tantalisingly close to passing its own record, set in 1989. The roaring start to the year has revived an old debate: should investors go all in on equities?
2024年虽然过去了不到两个月,但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这一年已经是令人欣喜的一年。在人们对 Meta 和 Nvidia 等科技巨头的热情高涨的推动下,美国大公司的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上涨了 6%,首次突破 5,000 点。日本日经 225 指数非常接近于超越其 1989 年创下的纪录。今年开局的强劲表现再次引发了一场古老的争论:投资者是否应该全力投资股票?

A few bits of research are being discussed in financial circles. One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by Aizhan Anarkulova, Scott Cederburg and Michael O’Doherty, a trio of academics. They make the case for a portfolio of 100% equities, an approach that flies in the face of longstanding mainstream advice, which suggests a mixture of stocks and bonds is best for most investors. A portfolio solely made up of stocks (albeit half American and half global) is likely to beat a diversified approach, the authors argue—a finding based on data going back to 1890.
金融界正在讨论一些研究成果。其中一篇由 Aizhan Anarkulova、Scott Cederburg 和 Michael O’Doherty 三人于 10 月出版。他们提出了 100% 股票投资组合的理由,这种方法与长期以来的主流建议背道而驰,主流建议认为股票和债券的混合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最好的。作者认为,仅由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尽管一半是美国股票,一半是全球股票)可能会击败多元化投资策略——这一发现基于可追溯至 1890 年的数据。

Why stop there? Although the idea might sound absurd, the notion of ordinary investors levering up to buy assets is considered normal in the housing market. Some advocate a similar approach in the stockmarket. Ian Ayres and Barry Nalebuff, both at Yale University, have previously noted that young people stand to gain the most from the long-run compounding effect of capital growth, but have the least to invest. Thus, the duo has argued, youngsters should borrow in order to buy stocks, before deleveraging and diversifying later on in life.
为什么停在那里?尽管这个想法听起来很荒谬,但普通投资者举债购买资产的想法在房地产市场被认为是正常的。一些人主张在股票市场采取类似的做法。耶鲁大学的伊恩·艾尔斯和巴里·内勒巴夫此前曾指出,年轻人将从资本增长的长期复合效应中获益最多,但可投资的却最少。因此,两人认为,年轻人应该借钱购买股票,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去杠杆化和多元化。

Leading the other side of the argument is Cliff Asness, founder of aqr Capital Management, a quantitative hedge fund. He agrees that a portfolio of stocks has a higher expected return than one of stocks and bonds. But he argues that it might not have a higher return based on risk taken. For investors able to use leverage, Mr Asness argues it is better to choose a portfolio with the best balance of risk and reward, and then to borrow to invest in more of it. He has previously argued that this strategy can achieve a higher return than a portfolio entirely made up entirely of equities, with the same volatility. Even for those who cannot easily borrow, a 100% equity allocation might not offer the best return based on how much risk investors want to take.
争论的另一方是定量对冲基金 aqr Capital Management 的创始人 Cliff Asness。他同意股票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率高于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率。但他认为,根据所承担的风险,它可能不会获得更高的回报。阿斯内斯认为,对于能够使用杠杆的投资者来说,最好选择风险与回报最佳平衡的投资组合,然后借钱投资更多的投资组合。他此前曾表示,在波动性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比完全由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即使对于那些无法轻松借贷的人来说,根据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100% 的股权配置也可能无法提供最佳回报。

The problem when deciding between a 60%, 100% or even 200% equity allocation is that 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markets is too short. Arguments on both sides rely—either explicitly or otherwise—on a judgment about how stocks and other assets perform over the very long run. And most of the research which finds that stocks outperform other options refers to their track record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as is the case in the work by Ms Anarkulova and Messrs Cederburg and O’Doherty) or eve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在决定 60%、100% 甚至 200% 股权配置时,问题在于金融市场的历史太短。双方的论点(无论是明确的还是其他的)都依赖于对股票和其他资产长期表现的判断。大多数发现股票表现优于其他期权的研究都指的是股票自 19 世纪末以来的业绩记录(正如 Anarkulova 女士、Cederburg 和 O’Doherty 先生的工作中的情况),甚至是 20 世纪初。

Although that may sound like a long time, it is an unsatisfyingly thin amount of data for a young investor thinking about how to invest for the rest of their working life, a period of perhaps half a century.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most investigations use rolling periods that overlap with one another in order to create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data points. But because they overlap, the data are not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reducing their value if employed for forecasts.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很长一段时间,但对于一个正在思考如何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也许是半个世纪)中进行投资的年轻投资者来说,这些数据的量实在是少得令人不满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研究都使用相互重叠的滚动周期来创建数百或数千个数据点。但由于它们重叠,这些数据在统计上并不独立,如果用于预测,它们的价值就会降低。

Moreover, when researchers take an even longer-term view, the picture can look different. Analysis published in November by Edward McQuarrie of Santa Clara University looks at data on stocks and bonds dating back to the late 18th century. It finds that stocks did not consistently outperform bonds between 1792 and 1941. Indeed, there were decades where bonds outperformed stocks.
此外,当研究人员采取更长远的眼光时,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圣克拉拉大学的爱德华·麦夸里 (Edward McQuarrie) 在 11 月发表的分析研究了 18 世纪末的股票和债券数据。研究发现,1792 年至 1941 年间,股票的表现并不总是优于债券。事实上,有几十年债券的表现优于股票。

The notion of using data from such a distant era to inform investment decisions today might seem slightly ridiculous. After all, finance has changed immeasurably since 1941, not to mention since 1792. Yet by 2074 finance will almost certainly look wildly different to the recent era of rampant stockmarket outperformance. As well as measurable risk, investors must contend with unknowable uncertainty.
使用如此遥远时代的数据来为今天的投资决策提供信息的想法可能看起来有点荒谬。毕竟,自 1941 年以来,金融业已经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变化,更不用说自 1792 年以来了。然而,到 2074 年,金融业几乎肯定会与近期股市表现强劲的时代截然不同。除了可衡量的风险外,投资者还必须应对不可知的不确定性。

Advocates for diversification find life difficult when stocks are in the middle of a rally, since a cautious approach can appear timid. However financial history—both the lack of recent evidence on relative returns and glimpses at what went on in earlier periods—provides plenty of reason for them to stand firm. At the very least, advocates for a 100% equity allocation cannot rely on appeals to what happens in the long run: it simply is not long enough. ■
当股市上涨时,多元化的倡导者会发现生活很困难,因为谨慎的做法可能会显得胆怯。然而,金融历史——缺乏近期相对回报的证据以及对早期发生的情况的一瞥——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坚持立场。至少,100%股权分配的倡导者不能依赖于长期发生的事情:它根本就不够长。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彭博社不靠谱报道全文导致股市今日上午(2025年9月4日)大跌:中国着眼于抑制股市投机,促进股市稳步上涨

 小编注:今日股市大跌,主要原因是8月份涨幅过多,获利盘有兑现需求。 知情人士称,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冷却股市,因为他们越来越担心自 8 月初以来 1.2 万亿美元的反弹速度。 知情人士表示,最近几周提交给最高决策者的措施包括取消部分卖空限制。由于信息保密,知情人士要求匿名。当局还在考虑控制投机交易的方案,因为担心汇率大幅逆转可能给散户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 2015年经历了史诗般的繁荣与萧条,官员们并未忘记,他们正寻求实现更稳定的增长,以重振经济和消费者信心。此次讨论也恰逢中国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阅兵式上展示其军事实力。中国政府通常会在重大国家事件前后寻求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中国证监会 主席 吴清 上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表示决心确保股市稳定,承诺巩固市场的“积极势头”,同时促进“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措施是否会获得批准或采纳。中国证监会尚未立即回复传真置评请求。 中国股市自4月以来持续反弹,主要股指均上涨逾20%。上证综指创十年新高,沪深300指数较今年低点上涨逾20%。 截至周四午盘,这两个指标均下跌约2%,创下自4月初以来的最大跌幅。离岸人民币小幅走低。上周,人民币一度升至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部分原因是市场 预期 中国股市上涨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从而支撑人民币。 尽管今年在岸股指落后于其他全球基准指数,但中国12.5万亿美元的市场出现了一些泡沫迹象,与2015年的情况有些相似。那段痛苦的记忆,加上中国的经济压力和美国的关税威胁,让当局更有理由采取谨慎的态度,在不惊吓投资者的情况下实现股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报告表明,“散户投资者在保证金交易和开户方面的活动急剧增加,这令人愈发不安,”瑞士隆奥银行高级宏观策略师 李浩民表示 。“如果当局采取干预措施,允许部分机构投资者恢复在岸市场做空,并对促进散户交易的在线平台进行一轮打击,这并不令人意外,”李浩民在新加坡表示。 监管机构已召集全国金融机构协助实现这一目标。知情人士透露,监管机构的监控发现一些投资者利用从网络信贷平台借来的资金入股,银行已被要求调查信贷资金违规用于股票投资的情况。 知情人士称,券商被勒令停止大力宣传其全天候股票开户服务。交易所数据显示,8月份散户投资者涌入股市,新开户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6%。 宁...

美国新兴金融公司简街(Jane Street)资本介绍

简街是一家新兴的美国金融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纽约,由蒂姆·雷诺兹(Tim Reynolds)和罗伯特·格兰诺夫(Robert Granovetter)等创立。它是一家量化交易公司,专注于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 HFT)、市场制造(Market Making)和流动性提供,尤其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债券、股票、期权和衍生品等领域表现出色。截至2025年5月,简街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一支重要力量,其交易量在某些市场(如美国ETF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核心业务 : 市场制造 :简街通过提供买卖双方的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尤其在ETF和固定收益产品领域表现突出。它利用复杂的算法和数学模型,确保在高波动市场中仍能提供高效的流动性。例如,2020年市场动荡期间,简街在债券ETF市场提供了关键流动性,防止了潜在的“流动性末日循环”( Jane Street: the top Wall Street firm ‘no one’s heard of’ )。 量化交易 :简街依赖量化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进行交易决策,追求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其交易策略通常基于统计套利和市场中性,尽量减少市场风险敞口。 技术驱动 :简街的交易系统高度依赖自主开发的软件和硬件,其技术平台能够处理海量的市场数据,并在微秒级别执行交易。几乎所有软件都使用OCaml编程语言编写,代码库约7000万行,体现了其技术深度( Jane Street Capital - Wikipedia )。 全球布局 :除了纽约总部,简街在伦敦、香港、新加坡和阿姆斯特丹设有办公室,覆盖全球主要金融市场。2025年3月,简街计划大幅扩展其香港办公室空间,显示其对亚洲市场的重视( US trading firm Jane Street seeks to rapidly expand Hong Kong office space - Reuters )。 公司文化与特色 : 技术与数学导向 :简街的员工多为数学、计算机科学或工程背景的顶尖人才,公司内部强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概率分析。其招聘过程极为严格,录用率不到1%,重点招聘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金融领域的顶尖人才( Debunking The Myth: Is Jane Street A Hedge Fund? )。 低调...

俄罗斯出口下滑迫使一些中国汽车制造商反思

BBG 乌克兰入侵后,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利润丰厚的市场,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涌入俄罗斯,填补外国品牌留下的市场空白。这种轻松的市场准入方式或许已经结束。 2024年末,莫斯科开始提高进口汽车的“回收费”,导致一升或两升排量乘用车的价格上涨了8000多美元。与此同时,高昂的借贷成本给消费者带来了压力,导致俄罗斯上半年汽车销量萎缩27%。同期,中国汽车进口量暴跌62%。 俄罗斯市场的崩溃加剧了中国制造商扩大对海外其他地区出口的压力,因为他们正努力应对国内价格战和产能过剩。但这也可能引发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关税,以减缓中国汽车出口的冲击。 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 资料来源:政府发布 注:欧盟的征税范围在 7.8% 至 35.3% 之间。 欧盟以制造商获得政府补贴导致不公平竞争为由,于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的额外进口关税,而美国和加拿大则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墨西哥自今年起超过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也正在考虑提高包括汽车在内的中国商品的关税。此举旨在满足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两国试图谈判达成贸易协定之际提出的要求。 研究公司Third Bridge的高级分析师Rosalie Chen 表示: “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整体市场份额已接近50%至60%的上限,未来增长可能受到当地政策和市场容量的制约。 此外,随着俄乌战争有望结束,西方汽车制造商正逐步寻求回归,这可能会减缓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长。” 俄罗斯的需求助力中国在202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近五分之一的整车出口到俄罗斯。俄罗斯市场的萎缩已经对当地最受欢迎的三大中国汽车品牌造成了冲击。 今年前八个月,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Geely Automobile Holdings Ltd.) 的出口额下降了8% ,而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Great Wall Motor Co.  )的出口额则基本持平。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商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hery Automobile Co.  )同期海外出货量增长了11%,但低于去年25%的增幅。 本土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体现在,中国第一大汽车销售商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 的海外销量增长了一倍多,正在追赶奇瑞,争夺出口冠军,尽管该公司在俄罗斯没有正式业务。 ...

中国4.5万亿美元资金流入标志着市场开放的转折点

 BBG: 为寻求投资机会而流入和流出中国的资金总额首次超过了其贸易引擎所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全球领先的股市上涨、中国银行短期债务的大量交易以及外国人购买中国政府债券,都导致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 中国当局将继续适度开放资本账户,这将有助于北京实现推动人民币全球使用的长期目标,并为中国储户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 “中国制造”标签已在全球商品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让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非常懊恼 ——尽管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与世界隔绝。 如今,经过多年的试探性开放,中国已到达一个临界点,其全球影响可能不亚于中国制造业革命。流入和流出中国寻求投资机会的资金总额首次 超过 了 其 贸易引擎 产生的商品和服务价值 。 金融流量超过贸易流量的临界点 股市繁荣和自由化刺激跨境投资热潮 资料来源:彭博社、国家外汇管理局 全球领先的股市反弹带动了近期双向资金流动的激增,今年前七个月双向资金流动规模飙升至前所未有的4.5万亿美元。但这不仅仅是股票市场——中国银行 短期债券 的大量交易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 国债 的购买也推动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增长。 这一历史性转变使中国向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迈进了一小步,这些国家的投资流量至少是贸易额的十倍。这样的对比表明,中国在继续开放资本市场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将有更多 中国企业 进入顶级金融中心,更多在上海上市的股票被海外养老基金持有,更多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央行储备的一部分。 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驻香港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夏乐 表示:“资本账户流动最终将主导中国的整体流动,就像世界其他重要经济体的情况一样。 当局将继续适度开放资本账户。” 中国在金融流动方面仍落后于发达经济体 金融账户总流量与经常账户流量的比率 资料来源:彭博社、官方数据 开放为离岸 人民币 创造了更深层次的市场,有助于北京实现促进人民币全球使用的长期目标。 在基准债券收益率徘徊在历史低点附近、房价 下跌、当局担心国内股市上涨有可能演变成泡沫的 情况下,更加自由的资本边界也将为中国储户(拥有23万亿美元存款)提供更多 选择 。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 表示:“中国将继续开放市场,这将增加资本账户下的资金流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即便如此,当局仍将保持谨慎,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资本流动失序。” 前所未有的流量 根...

对神级大模型的信仰正在动摇

经济学人:  这对苹果这样的AI落后者可能是好消息 当科技界谈论大语言模型(LLM)进展乏力时,常以智能手机作类比。 OpenAI 的 ChatGPT 问世之初的革命性,堪比苹果2007年推出 iPhone 。但人工智能(AI)前沿的进展已开始变得像乏善可陈的手机升级,而非真正的突破。OpenAI的最新模型 GPT-5 就是明证。它引发的关注甚至低于预计将于9月9日发布的苹果最新产品iPhone 17。 生成式AI最前沿改进速度放缓,是大模型未能达到炒作预期的迹象之一。可以说更重要的信号是更小更灵活的替代模型兴起,它们正受到企业界青睐。许多公司更青睐可量身定制满足特定需求的专属模型。这些所谓的小语言模型(SLM)比全能大模型更便宜,后者如神谕般的智能可能显得多余。正如科技公司 IBM 的AI模型研究主管戴维·考克斯(David Cox)所言:"你的HR聊天机器人不需要懂高等物理。" 小模型不仅可像通过云服务提供商那样轻松运行在公司内部IT系统上,对AI智能体也可能更有用。这些智能体可协助或替代人类完成工作任务。更小的体量使小模型特别适合手机、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等对能效和速度要求极高的设备中的AI。如果它们持续变得更可靠,或将证明苹果等设备制造商决定不随大流斥巨资投资云端大模型是正确的。 **小即是美** 大小模型并无精确定义。区别在于训练参数量——即模型"大脑"中帮助理解数据的数值设置量。大模型参数达数千亿,小模型训练参数可能在400亿或更少,微型模型甚至少于10亿。 小模型训练方式的改进助其追赶大模型能力。小模型日益由大模型"教导",而非自行爬取网络学习。基准测试公司 Artificial Analysis 表示,在各种测试中,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近期发布的 90亿参数模型Nemotron Nano 表现优于社交媒体巨头Meta4月发布的参数量大40倍的Llama模型(见图)。后来者居上正成为常态。科技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莫希特·阿加瓦尔(Mohit Agwal)指出:"如今的小模型比去年的大模型能力强得多。" 更优性能吸引了企业客户。IT预测机构高德纳(Gartner)表示,大模型的幻觉等已知缺陷已引发"用户疲劳"。企业转而需要基于行业数据精细...

PIEE: 中美贸易战关税:最新图表

彼得森研究所: 目前,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为51.1%,涵盖所有商品。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为32.6%,涵盖所有商品。美国关税比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 第二届 政府上任时高出近1.5倍,上涨了30.4个百分点。中国关税比2025年1月20日高出50%以上,上涨了11.4个百分点。 2025年5月初,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曾升至126.5%,随后有所下调。特朗普第二届政府通过一系列不同举措提高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而达到了这一高度,但并非所有举措都针对中国。(两届特朗普政府都曾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或《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对中国征收特别关税。此处列出的其他影响中国及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税行动则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或1974年《贸易扩展法》第201条实施。) 2025年,美国开始针对中国实施关税调整,分别于2月4日和3月4日上调10个百分点,涵盖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随后,特朗普政府于3月12日上调了所有进口自外国的钢铁、铝及其衍生产品的关税,并于4月3日上调了汽车进口关税,5月3日上调了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4月5日(上调10个百分点)、4月9日(上调74个百分点)和4月10日(上调41个百分点),美国再次上调了125个百分点的中国进口关税,但同时对一些行业实施了豁免,其中一项豁免于4月11日实施。 然而,在中美 官员于日内瓦 会晤后,双方同意将4月份累计的双边关税上调幅度从125%降至10%  , 并于5月14日起生效。结果,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从126.5%降至51.1%。(同样,平均关税的下调并非仅仅因为行业豁免而降低了115个百分点。) 随着2025年中国采取报复性关税,对美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147.6%,随后有所下调。2025年初,中国分三批采取报复性关税,最初将美国出口范围从58.3%扩大到63.0%,然后在4月10日达到100%,对所有美国进口产品征收84%的报复性关税。然而,由于日内瓦会议于5月14日达成了相互降低关税的协议,中国对美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从147.6%降至32.6%。 由于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美国对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在2025年1月20日至5月3日期间从3.0%上升至11.7%。这其中包括4月5日征收的10%...

美联储为什么现在不应该降息

 FT: 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向美联储施压降息,人们担心他正在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这可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破坏性后果。然而,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似乎确信,美联储无论如何都会在9月16日至17日的会议上降息,尤其是在周五的就业报告证实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些疲软迹象之后。 不幸的是,这种危言耸听的反应——只要经济出现一丝危机迹象就急于出手相救——几十年来一直在损害美联储的信誉,并助长金融泡沫。而现在时机恰到好处。 金融环境非常宽松。经济依然坚挺。美联储基本贷款利率没有限制性。与通胀已根深蒂固的证据相比,就业市场疲软的迹象微不足道。在人工智能狂热席卷美国市场之际降息,可能会将利率推至更高水平。所有这些都使得现在关注特朗普团队显得有些奇怪,因为该团队中包括过去批评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取悦老板而反复无常的人。 虽然利率自疫情爆发以来有所上升,但金融状况反映的远不止利率。更广泛的迹象表明,金融状况正在放松。 大量资本涌入美国股市,已将估值推至接近历史高位。风险资本正涌入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信贷增长迅猛,尤其是在私募市场。垃圾股的借款利率仅略高于稳健公司甚至政府的利率;它们相对于美国国债的溢价处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此期间,美联储从未降息,更不用说启动市场目前根据美联储指引消化的如此规模的降息周期了。 特朗普的助手们想要刺激一个不需要帮助的经济。尽管受到关税冲击,本季度GDP仍有望增长2%以上。无论如何,刺激经济增长并非央行的职责。其职责是控制通胀,同时最大化就业。而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标准指导方针,例如泰勒规则,表明美联储的基本贷款利率目前并不具有限制性。 无论如何,加息的理由同样充分。尽管最新报告显示就业增长令人失望,但在移民减少导致劳动力供应疲软的情况下,这并不令人意外。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失业率仍然只有4.3%,接近历史低点。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通胀已连续五年超过美联储2%的目标,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维持在高位。 忽视股票、房屋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也是错误的。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行已将金融稳定纳入其“使命”。有人认为降息将使房价再次变得可负担,但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导致住房负担能力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主要因素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过度监管限制了住房供应,而新的降息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每次市场动荡,美联储都会放松政策——包括最近的一次,比如 去年8月...

华尔街与私募股权:谁能阻止毕业生招聘竞争的蔓延?

金融时报: 对于一群痴迷于金融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来说,来自骄傲父母的珍贵礼物并非新车或新衣柜,而是一门名为“Peak Frameworks”的500美元在线课程,该课程涵盖了杠杆收购模式的复杂性。 这些学生通常只需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进入其他雇主的著名培训计划: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但下个月,私募股权公司将启动一个疯狂的招聘周期,他们将把工作机会发给这些毕业生,并计划在两三年后开始工作。 在 48 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阿波罗、KKR、TPG 和 Clayton, Dubilier & Rice 等公司可能会锁定一批 22 岁、全职工作经验较少但对金融业有着强烈承诺的年轻人的未来。 “尽管很疯狂,但你还是得玩这个游戏,我对此毫不羞愧,”一位大学毕业后第二天就搬到纽约参加提前面试的实习生说道。“私募股权公司总能找到比其他人更渴望成功的孩子。” 华尔街对年轻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 © Michael Nagle/Bloomberg 对顶尖人才的激烈竞争通过每年逐渐推进的“周期性”私募股权招聘周期展开。 去年的招聘流程于6月23日拉开帷幕,当时一家公司毫无预警地邀请学生参加面试,迫使其他公司也纷纷加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措手不及的同学原本正在夏威夷庆祝毕业,却被迫购买价值1000美元的单程机票前往纽约参加面试。大多数求职者最终未能获得工作机会。 多位人士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他们预计今年的早期招聘将更加克制,私募股权公司和候选人都愿意等到秋季再做出决定。 但上周,THL Partners 律所开始了面试流程。目前还没有哪家大型律所效仿,不过在正式面试开始前,许多潜在候选人已经来到曼哈顿,参加了非正式的“咖啡聊天”审核环节。  这一过程让毕业生、他们的投资银行雇主以及他们未来的私募股权老板们都感到沮丧。 “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安排,”​​一位参与加速招聘的私募股权高管表示。“我们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在投资银行岗位上安顿下来,给他们更多视角,让他们积累更多业绩。” 华尔街投资银行与其最大的私募股权客户之间对年轻人才的争夺正在进一步加剧。 一些私募股权公司,包括华平投资、银湖资本和KKR,也开始招聘本科生,与银行直接竞争学生人才。这些面试通常发生在学生在投资银行完成暑期实习期间,因此私募股权公司通常会在深夜或黎明时分进行秘密会面。 总部位于纽约哈德逊广场的银湖资本等私募股权...

中国基金经理寄希望于北京推动缓慢的牛市

  中国投资者相信政府能够推动股价缓慢而稳定地上涨,他们相信过去的繁荣与萧条时期已经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抑制股价剧烈波动所需的工具。 基准沪深300指数已较4月份低点飙升逾20%,国内基金经理日益预期北京方面将遏制这波可能演变成泡沫的上涨行情。监管机构已出现反制迹象,目前正在考虑采取 措施, 包括取消部分卖空限制以及抑制投机交易的政策。 尽管这些举措可能会带来短期痛苦,但也让国内投资者燃起了希望,他们认为,经验丰富的监管机构和被称为国家队的大型政府关联基金可以有效地控制股价的长期上涨。 北京友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何文品表示:“与过去的周期相比,此次慢牛市的条件更加成熟。国家队现在对主要指数的走势拥有足够的掌控力,他们控制指数上涨速度也相对简单。” 控涨的传闻反映出中国股市的 乐观情绪 ,即使是下跌的日子也被视为进一步上涨的垫脚石。周四,在彭博新闻社报道监管机构正在考虑采取措施抑制投机活动后,沪深300指数下跌约2.1%。以科技股为主的创业板指数表现更差,下跌4.3%。 北京能够保持股价上涨,同时避免投机泡沫的希望,部分是基于纯粹的数字: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国家队基金目前拥有约 2000 亿美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这使其对股价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但这种信心也源于中国证监会和其他政府部门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官方和非官方政策工具。与以往的市场动荡时期不同,监管机构如今拥有众多可用的工具,并且拥有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工具。 扩展剧本 中国的国家基金队是北京方面减缓牛市行情的最有力武器,但也可能是最危险的武器。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其他与政府相关的基金目前持有中国六大ETF中至少四分之三的股份,其中以规模520亿美元的华泰柏瑞沪深300 ETF为首。这其中隐含的威胁是,它们有朝一日可能会削减这些仓位,以抑制股市上涨。 “如果市场疯狂,我认为他们可能会抛售一些股票,这是合理的,”上海投资咨询公司但丁研究的创始人陈达表示。“但你永远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尤其是在我们这么多年后才开始看到一些看涨情绪的时候。发出这种信号很容易导致市场过度调整。” 这可能会鼓励官员们依赖其他大型国有基金,这些基金可以抛售股票,而不会引发太多关于北京正在打压市场的猜测。这种情况在2020年股市强劲上涨期间就曾发生过,当时中国国家养老金基金和其他投资者 表示正在抛售...

FT:中国推动合并,打造全球银行和证券巨头

 金融时报: 中国正在加快打造一系列大型银行和经纪公司,以整合金融业,使其更好地抵御经济冲击。 中国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在长达数年的房地产危机之后,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大规模整顿, 过去一年,全国近二十分之一的农村银行已经关门。 标普全球评级汇编的另外数据显示,自 2023 年底以来,管理着该行业五分之一以上资产的中国证券公司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合并。 此次整合行动旨在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分散的金融业,并产生一些能够与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竞争的强大而有活力的公司。 国家领导人此前曾敦促监管机构“培育一批一流投行和投资实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上个月,   中国证监会重申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一流投行核心竞争力”。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马格纳斯表示,一个拥有更多大型 银行 和经纪公司的体系将有助于“塑造中国在未来长期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政策……并有助于降低体系在此过程中的风险”。 合并步伐加快反映出当局相信他们已经消除了金融体系中最严重的风险,现在可以使其恢复正常以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 标普全球评级董事总经理曾瑞安表示:“这可能是一个长达十年而非几年的过程。”他指出,这一过程可能只完成了一半。“关键不仅在于减少机构数量,还在于增强它们管理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关闭资不抵债的农村银行、打击恒大等负债累累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推动 地方政府重组债务来 降低严重杠杆化的金融体系的风险。 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目前正处于过去十年来最稳定的阶段,”摩根士丹利金融分析师理查德·徐表示。“现在似乎是推动进一步精简金融行业、提高效率的正确时机。” 分析师预计,到2025年,国有券商、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集团之间将出现更多整合,因为政策制定者正在寻求创建更精简、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经过多年信贷驱动的增长,当局正试图重塑经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希望减少银行数量。中国3603家农村银行占全国银行业总规模的近95%,但管理的资产仅占全国总资产的13.3%。 受交易量暴跌冲击的券商也受到了影响。CreditSights驻新加坡的分析师Karen Wu表示:“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大范围的重组,涉及同一国家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多家券商。” 上海有六家国有证券公司,由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资委监管。据公告和公司文件显示,监管机构正在推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