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只有一个,永远不会有第二个。
5月3日,巴菲特宣布将辞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RK.B首席执行官一职 1.80 %他将这家企业集团打造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有三个原因让他无可匹敌,也永远不会有:人、时间以及方案。
先从人说起。巴菲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几乎一生都痴迷于股市。尤其是在他投资生涯的早期,他无与伦比的成功依赖于一项难以承受的牺牲:放弃正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后来有一位作家把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称为“被神灵迷醉的人”。巴菲特则是被股票迷醉的人。
自从 1942 年11 岁时购买了第一只股票以来,他便开始如饥似渴地了解公司信息,阅读公司报告就像大多数人听音乐一样。
巴菲特年轻时还是一名投资经理,他总是在家里闲逛,埋头于公司年报,几乎撞到家具,对家人朋友的来来往往浑然不觉。孩子们在游乐园玩耍时,他就坐在长椅上阅读财务报表。巴菲特虽然身在现场,但精神和情感上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心想着税收亏损结转和摊销计划。
想象一下如此痴迷。想象一下享受它。
想象一下,自从哈里·杜鲁门入主白宫以来,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它。这就是巴菲特的与众不同之处。
专业知识根植于模式识别,而巴菲特见识过所有可能的模式。根据我对他工作习惯的了解,我估计——保守估计——巴菲特在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已经阅读了超过十万份财务报表。
他的记忆力简直超乎寻常。几年前,在与巴菲特的一次电话采访即将结束时,我提到了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他惊呼自己也读过——比那本书早了半个多世纪。当他开始描述其中一段时,我拿起书,翻到那一页,惊讶地发现,巴菲特几乎一字不差地记住了书中的每一句话。
巴菲特对金融信息的掌握无人能及,再加上他惊人的记忆力,让他成为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化身。他几乎可以通过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回答任何问题。
这赋予了他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从任何新信息中识别出关键核心,并比其他投资者拥有持久的优势。如今人工智能已普及,像巴菲特这样掌握海量数据的人,未来甚至不会有任何优势。
接下来是巴菲特施展其投资才能的时期。正如他多次说过的,他生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这让他赢得了“卵巢彩票”。
如果巴菲特出生于1880年而不是1930年的奥马哈,他就会投资牲畜而不是股票。如果他出生于1930年的鄂木斯克而不是奥马哈,他就不会拥有铁路;他很可能会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工作。
而巴菲特成年时恰逢其时,有机会师从证券分析的先驱、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本杰明·格雷厄姆。
巴菲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指数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向股市注入数万亿美元之前。
他早期的辉煌业绩,源于他在无人垂钓的地方捕鱼,甚至连股市里最微小的浮游生物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他对这些小公司押下重注。他的投资合伙企业曾多次将其总资产的21%投入位于内布拉斯加州比阿特丽斯的农业设备制造商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以及35%投入位于纽约的制图公司桑伯恩地图公司,后者仅投资组合的价值就超过了其股价。有时,他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在几乎从未交易过的股票上建立头寸。
从 1957 年到 1968 年,此类鲜为人知的押注帮助其实现了年平均 25.3% 的回报率,而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回报率为 10.5%。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超越市场,是因为他跳出了当时大多数专业投资者对市场的认知。一项关于1945年至1964年股票共同基金回报率的研究,将其与标准普尔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发现没有一支基金的表现能显著优于“纯粹随机”的预期。
另一方面,巴菲特几乎没有购买任何属于主要市场指数的股票,例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当时称为标准普尔 500 指数)。
巴菲特不仅仅是成功。他的成功是投资者职业生涯中最长的之一。1965年,他收购了伯克希尔——一家破败的纺织品制造商。截至去年年底,巴菲特的年化平均回报率达到19.9%,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化平均回报率为10.4%。
几乎任何运气好的人都能在一年内跑赢市场。据我所知,历史上没有人能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跑赢市场如此之大——因为只有巴菲特将非凡的投资技巧与如此非凡的长寿结合在一起。
最后,巴菲特将他的投资放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案中。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公开上市的控股公司,容纳着他认为值得拥有的一切:其他公开上市的股票、美国国债、私营公司股票。它甚至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持有者之一;现在它持有超过3300亿美元的现金。
伯克希尔不是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任何其他传统投资工具。
从设计上来说,它不收取会减少收益的管理费,也不收取会鼓励为追求高额回报而承担过度风险的绩效激励费。
大多数投资基金都受到经济学家称之为“顺周期性”的魔咒的影响。在一只基金连续获得良好回报后,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入该基金,迫使其经理将新增资金投入到可能被高估的市场中。这会阻碍其未来的表现。
然后,当市场下跌导致回报下滑时,投资者纷纷撤资,迫使基金经理在逢低买入机会增多之际抛售股票。基金自身的投资者则进一步恶化了基金的业绩,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然而,伯克希尔唯一的现金流来自其拥有的资产。资金流入(或流出)于其拥有的资产。现金既不会从新投资者那里涌入,也不会在最糟糕的时候被逃离的投资者抽走——因为你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从其他人手中购买股票来投资伯克希尔。
这笔资金赋予了巴菲特结构性优势,使他能够随时随地抓住他察觉到的机会。这种优势几乎是其他专业投资者所不具备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想拥有的。
只要大多数基金经理还能靠跑输大盘过着优渥的生活,他们真正的风险就在于尝试任何不同的东西。在有人敢于真正模仿沃伦·巴菲特之前,猪都会长毛。
评论
发表评论